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翻译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翻译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翻译: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该句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师说》。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师说》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注释

  1、学者:求学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传授。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惑:疑难问题。

  3、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知:懂得。

  4、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5、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6、闻: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

  7、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从师:跟从老师学习。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8、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庸:发语词,难道。知:了解、知道。

  10、是故:因此,所以。

  11、无:无论、不分。

  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说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师存在。

  13、师道:从师的传统。即“古之学者必有师”。

  14、出人:超出于众人之上。

  15、犹且:尚且。

  16、众人:普通人,一般人。

  17、下:不如,名词作动词。

  18、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耻:以……为耻。

  1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

  20、于其身:对于他自己。身:自身、自己。

  《师说》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

  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不通晓文句的去向老师请教,有疑惑不能理解的却不向老师请教;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

  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师说》赏析

  文中虽也正面论及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和以什么人为师等问题,但重点是批判当时流行于士大夫阶层中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就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主要精神看,这是一篇针对性很强的批驳性论文。

  全文篇幅虽不长,但涵义深广,论点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富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师说》创作背景

  《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贞元十七年(801),辞退徐州官职,闲居洛阳传道授徒的作者,经过两次赴京调选,方于当年十月授予国子监四门博士之职。

  此时的作者决心借助国子监这个平台来振兴儒教、改革文坛,以实现其报国之志。但来到国子监上任后,却发现科场黑暗,朝政腐败,吏制弊端重重,致使不少学子对科举入仕失去信心,因而放松学业;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

  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直接影响到国子监的教学和管理。作者对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

  《师说》作者介绍

  韩愈,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其郡望在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德宗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贞元十九年(803),因言关中旱灾,触怒权臣,被贬为阳山令。

  宪宗元和元年(806)召拜国子博士。元和十二年(817)从裴度讨淮西吴元济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后历任国子祭酒、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

  大力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主张“以文为诗”,作诗力求新奇,且多议论。《全唐诗》存其诗十卷。有诗文合编《昌黎先生文集》。

时间: 2024-10-28 05:57:04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翻译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翻译的相关文章

刘道真戏谑文言文翻译 刘道真戏谑的文言文

<刘道真遭乱>的译文:刘道真遭遇社会动荡,在河边帮别人拉船,看见一位老妇人在摇船,他嘲讽那位妇人,说道:"女人怎么不织布?为什么到河上来摇船?"女人答道:"男人怎么不骑马挥鞭?为什么来到河上拉船?" 又有一次,刘道真与人共用一个盘子在草房中吃饭,看见一个老妇女领着两个孩子从门前走过,都穿的是黑衣裳,他便讥(嘲)讽人家道:"黑羊牵着两只小羊."那妇人说道:"两头猪共用一个槽."刘道真没有话来回答. <刘道真遭乱

闻道甘泉能献赋,悬知独有子云才翻译 闻道甘泉能献赋,悬知独有子云才的意思

"闻道甘泉能献赋,悬知独有子云才"意思是:听说汉代的扬雄能写出甘泉赋,料想您也有扬子云的文才. 诗句出自唐代王维的<和太常韦主簿五郎温汤寓目之作>,是王维与太常韦主簿对骊山温泉的唱和诗.王维在诗中称赞太常韦主簿对骊山温泉的描写,就像汉代的扬雄一样.运用以虚概实的手法,铺陈夸张,想象丰富,气魄宏伟,文辞流丽,同时兼有讽谏的意味. 王维的简介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意思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意思原文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意思是:真理所在之处,即使面对千万人的阻拦,我也义无反顾地前往."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出自<孟子·公孙丑上>,表达了孟子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原文 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曰:&q

闻之于宋君的之是什么意思 闻之于宋君的之意思

闻之于宋君的之意思:当"被"讲,这里做介词,表被动,引进主动者.整句的意思为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该句出自<吕氏春秋传>,穿井得人的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 穿井得一人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意思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翻译

意思: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该句出自明代文学家宋濂创作的一篇赠序<送东阳马生序>,在这篇赠序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以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

春夜洛阳城闻笛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春夜洛阳城闻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春夜洛阳城闻笛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此诗出自于唐朝李白之手,是诗人游历洛阳城时写下的,在深夜听到<折杨柳>曲子,自然就想起自己的家乡和亲友们.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赏析:<春夜洛城闻笛>为李白所作,创作于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李

闻善则拜的前一句是什么 闻善则拜前面是什么

"闻善则拜"的前一句是"闻过则喜",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听到人指出我的过失我高兴,听到人说我的好话我拜谢.出自<孟子>的<公孙丑章句上>. <孟子>简介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论语>并列为"四书".<孟子>一书共七篇,此书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

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的意思 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翻译

"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的意思是:我听闻,君子应当按照功劳的大小来接受俸禄."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出自战国时期秦国政治家吕不韦的<吕氏春秋·高义>.<吕氏春秋>是吕不韦组织门客编纂的黄老道家著作. 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的原文 "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出自<吕氏春秋·高义>,原文如下: 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出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的意思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的意思是什么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的意思是:听到别人说自己的缺点就生气听到别人恭维自己就高兴那么坏朋友就会来接近你真正的良朋益友反而逐渐疏远退却了.出自于<弟子规>,<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 扩展资料: <弟子规>是清代著名学者.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弟子规>原名<训蒙文>. <弟子规>成书于清乾隆年间,属行为规范类蒙学教材,它是建立在对其之前蒙学教材的借鉴与继承之上,由贾存仁重修编订命名而成.既包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