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埏泥造砖文言文翻译 凡埏泥造砖的文言文翻译

  凡埏泥造砖文言文翻译:炼泥造砖,也要挖取地下的黏土,对泥土的成色加以鉴别,黏土一般有蓝、白、红、黄几种土色(福建和广东多红泥,江苏和浙江较多一种名叫“善泥”的蓝色土),以黏而不散,土质细而没有沙的最为适宜。

  先要浇水用于浸润泥土,再赶几头牛去践踏,踩成稠泥。然后把稠泥填满木模子,用铁线弓削平表面,脱下模子就成砖坯了。

  建筑各郡县的城墙和民房的院墙所用的砖中,有“眠砖”和“侧砖”两种。眠砖是卧着铺砌的,郡县的城墙和有钱人家的墙壁,不惜工本,全部用眠砖一块一块叠砌上去。会精打细算的居民为了节省,在一层眠砖上面砌两条侧砖,中间再用泥土和沙石瓦砾之类填满。

  除了墙砖以外,还有其他的砖:铺砌地面用的叫做方墁砖,屋椽和屋桷斜枋上用来承瓦的叫做楻板砖,砌小拱桥、拱门和墓穴用的砖叫做刀砖,或者又叫做鞠砖。刀砖用的时候要削窄一边,紧密排列,砌成圆拱形,即便有车马践压也不会损坏坍塌。

  造方墁砖的方法是,将泥放进木方框中,上面铺上一块平板,两个人站在平板上面踩,把泥压实。烧成后由石匠先磨削方砖的四周而成斜面,然后就可以用来铺砌地面。刀砖的价钱要比墙砖稍贵一些,楻板砖只值墙砖的十分之一,而方墁砖则还要比墙砖贵十倍。

  砖坯做好后就可以装窑烧制了。每装三千斤砖要烧一个昼夜,装六千斤则要烧上两昼夜才能够火候。烧砖有的用柴薪窑,有的用煤炭窑。用柴烧成的砖呈青灰色,而用煤烧成的砖呈浅白色。柴薪窑顶上偏侧凿有三个孔用来出烟,当火候已足而不需要再烧柴时,就用泥封住出烟孔,然后在窑顶浇水使砖变成青灰色。

  烧砖时,如果火力缺少一成的话,砖就会没有光泽;火力缺少三成的话,就会烧成嫩火砖,现出坯土的原色,日后经过霜雪风雨侵蚀,就会立即松散而重新变回泥土。如果过火一成,砖面就会出现裂纹;过火三成,砖块就会缩小拆裂、弯曲不直而一敲就碎,如同一堆烂铁,就不再适于砌墙了。

  有些会使用材料的人把它埋在地里做墙脚,这也还算是起到了砖的作用。烧窑时要注意从窑门往里面观察火候,砖坯受到高温的作用,看起来好像有点晃荡,就像金银完全熔化时的样子,这要靠老师傅的经验来辨认掌握。

  使砖变成青灰色的方法,是在窑顶堆砌一个平台,平台四周应该稍高一点,在上面灌水。每烧三千斤砖瓦要灌水四十担。窑顶的水从窑壁的土层渗透下来,与窑内的火相互作用。借助水火的配合作用,就可以形成坚实耐用的砖块了。

  煤炭窑要比柴薪窑深一倍,顶上圆拱逐渐缩小,而不用封顶。窑里面堆放直径约一尺五寸的煤饼,每放一层煤饼,就添放一层砖坯,最下层垫上芦苇或者柴草以便引火烧窑。

  皇宫里所用的砖,大厂设在山东临清县,由工部设立主管砖块烧制的专门机构。最初定的砖名有副砖、券砖、平身砖、望板砖、斧刃砖及方砖等名目,后来有一半左右被废除了。要将这些砖运到京都,按规定每只运粮船要搭运四十块,民船可以减半。

  用来砌皇宫正殿的细料方砖,是在苏州烧成后再运到京都的。至于琉璃砖和釉料已在《瓦》那一节中详细记述了,据说它用的是“台基厂”的柴草并在黑窑中烧制而成的。

  《陶埏》赏析

  该篇出自《天工开物》中篇中《陶埏》一文,《陶埏》中主要讲解了砖、瓦、陶瓷的制作,该篇主要写的就是砖的制作。《天工开物》主要根植于中国的固有文化传统。

  天工开物取自“天工人其代之”及“开物成务”,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当时占正统地位的理学相异。这种异端化的思想趋势,反映着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和时代取向。

  但是,个人的思想可以有异于主流,却不能超脱于时代。古代素以农业作为重中之重,所以宋应星的文章中也处处体现出贵五谷轻金玉的思想。

  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最为丰富的一部,它更多地着眼于手工业,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

  《陶埏》原文

  凡埏泥造砖,亦掘地验辨土色,或蓝或白,或红或黄(闽、广多红泥,蓝者名善泥,江浙居多),皆以粘而不散、粉而不沙者为上。汲水滋土,人逐数牛错趾,踏成稠泥,然后填满木框之中,铁线弓戛平其面,而成坯形。

  凡郡邑城雉、民居垣墙所用者,有眠砖、侧砖两色。眠砖方长条,砌城郭与民人饶富家,不惜工费直垒而上。民居算计者,则一眠之上施侧砖一路,填土砾其中以实之,盖省啬之义也。凡墙砖而外,甃地者名曰方墁砖。

  榱桷用以承瓦者曰楻板砖。圆鞠小桥梁与圭门与窀穸墓穴者曰刀砖,又曰鞠砖。凡刀砖削狭一偏面,相靠挤紧,上砌成圆,车马践压不能损陷。

  造方墁砖,泥入方框中,平板盖面,两人足立其上,研转而坚固之,烧成效用。石工磨斫四沿,然后瓷地。刀砖之直视墙砖稍溢一分,楻板砖则积十以当墙砖之一,方墁砖则一以敌墙砖之十也。

  凡砖成坯之后,装入窑中,所装百钧则火力一昼夜,二百钧则倍时而足。凡烧砖有柴薪窑,有煤炭窑。用薪者出火成青黑色,用煤者出火成白色。凡柴薪窑巅上偏侧凿三孔以出烟,火足止薪之候,泥固塞其孔,然后使水转釉。

  凡火候少一两则釉色不光;少三两,则名嫩火砖,本色杂现,他日经霜冒雪,则立成解散,仍还土质。火候多一两则砖面有裂纹。多三两则砖形缩小拆裂,屈曲不伸,击之如碎铁然,不适于用。巧用者以之埋藏土内为墙脚,则亦有砖之用也。

  凡观火候,从窑门透视内壁,土受火精,形神摇荡,若金银熔化之极然,陶长辨之。

  凡转釉之法,窑巅作一平田样,四围稍弦起,灌水其上。砖瓦百钧用水四十石。水神透入土膜之下,与火意相感而成。水火既济,其质千秋矣。若煤炭窑视柴窑深欲倍之,其上圆鞠渐小,并不封顶。其内以煤造成尺五径阔饼,每煤一层,隔砖一层,苇薪垫地发火。

  若皇居所用砖,其大者厂在临清,工部分司主之。初名色有副砖、券砖、平身砖、望板砖、斧刃砖、方砖之类,后革去半。运至京师,每漕舫搭四十块,民舟半之。又细料方砖以瓷正殿者,则由苏州造解。其琉璃砖色料已载《瓦》款。取薪台基厂,烧由黑窑云。

  《陶埏》注释

  1、错趾:足迹相错。

  2、算计:考虑节省工本。

  3、甃(zhòu)地:以砖铺地。

  4、榱桷(cuī jué):屋顶椽子。

  5、圆鞠:即今之券拱。

  6、窀穸(zhūn xī):即墓穴。

  7、百钧:三十斤为一钧。百钧则为三千斤。

  8、火足止薪之候:火候已足,停止添柴之时。

  9、陶长:掌管砖窑的头目。

  10、石:十斗一石之石。

  11、其质千秋:其材质可千秋不败。

  12、临清:在今山东。

  13、革去半:裁减掉一半。

  14、漕舫:运粮的漕船。下言“搭”,即搭载、捎脚。

  15、造解:制造解运。

  《陶埏》创作背景

  1、主观因素

  宋应星出生于江西士大夫家族,有较好的学习氛围。加上自身的勤奋好学,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激烈的科场竞争,曾留给他屡次不中的阴影。往后的仕途生涯也未达到决策圈的显赫地位,但其对于学问的追求却从未松懈。

  宋应星治学旨趣最大的特色在于“新”和“异”,其最主要的治学途径就是走出书斋,接触社会。其游历考察和底层官员的仕途经历,使之有更多的机会来了解基层群众生产领域的工艺流程。

  2、学术背景

  八股取士的确定,理学逐渐变为僵化的科举教条,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明嘉靖以后,王阳明的心学风行大江南北,江西成为王学传播与发展的重要阵地。有别于以性理道学为上的主流思潮,远承阳明之学的泰州学派等有为于世、反虚务实的小众思想在这一时期也有所发展。

  泰州学派在长江中下游,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和赣江流域等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影响较大,其创始于王艮,影响最大的是李贽,他们提出“百姓日用是道”的命题,体现了崇尚经世致用的进步思想,反映了平民、布衣等阶层的要求和愿望,具有反封建统治的进步意义,并逐渐成为一门显学。明末西学东渐之风的兴盛对中国传统文化也产生了巨大反响。

  3、时代背景

  明代是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比较发达的阶段,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中期后,部分地区,不少行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在农业中,耕地面积扩大,作物品种得到改良和增加,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都有了明显提高。一些地区出现了专业化经营。

  明代手工业种类较多,且已具备了一定规模,尤其是与国计民生关系较为密切的冶金、陶瓷、纺织等行业最为发达。棉纺织业成为主要的家庭副业,制瓷业驰名中外,冶矿业由官营向民营发展,造船业发达等。

  明代商业和交通亦较发达,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一些巨商往往致富于数千里之外,涌现了一些有名的商帮;沿海地区商贸中心和新兴市镇进一步发展。

  《陶埏》作者介绍

  宋应星,明朝著名科学家,字长庚,江西奉新县瓦溪牌楼里(今奉新县宋埠公社牌楼生产队)人。宋应星一生致力于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科学考察和研究,收集了丰富的科学资料;同时思想上的超前意识使他成为对封建主义和中世纪学术传统持批判态度的思想家。

  宋应星的著作和研究领域涉及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的不同学科,而其中最杰出的作品《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时间: 2024-12-05 14:18:27

凡埏泥造砖文言文翻译 凡埏泥造砖的文言文翻译的相关文章

泥蛇的功效与作用 泥蛇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核心功效 增强脑活力.祛湿明目. 泥蛇的简介 泥蛇,中文学名中国水蛇,又名唐水蛇.体长0.5~0.7米,在动物分类中,中国水蛇属于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游蛇科.水蛇属.通常生活在小溪河.沼泽地.水沟.稻田及池塘中,栖息于淡水水域的水草下.淤泥里或有水的洞穴中,以淡水杂食性鱼类和蛙类等为食. 功效与作用 1.增强脑活力:泥蛇的肉非常的细嫩,这可能是跟它们长期生长在水里有关系,味道非常的鲜美,可以说泥蛇是很美味的佳肴.泥蛇有高蛋白质,低胆固醇的特点,而且含有很多人类必须的氨基酸,这些氨基酸里就有对

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翻译 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意思是什么

"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意思是:一切你所能看见的事物外表,都是虚假,不真实的.如果能守住本心,在看见这些外表的时候,能够不被这些外表所迷惑,能够认识到看到的相并不是真实的相,那么就能达到如来的境地了.这句话出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原文节选及翻译 原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的翻译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的意思

翻译:但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树根要舒展.该句出自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所创作的<种树郭橐驼传>,本文以树喻人,讲述了种树育人.治国养民的道理,批评当时唐朝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行为,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 <种树郭橐驼传>原文 种树郭橐驼传 唐·柳宗元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

楚威王闻庄周贤文言文翻译 楚威王闻庄周贤的文言文翻译

楚威王闻庄周贤文言文翻译: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该句出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老子韩非列传>,收录于<史记>中.这是一篇关于先秦道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申子(申不害)和韩非子四人的合传. 司马迁以老子"深远",说其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并将其与申.韩同传,勾勒出道.法两家嬗变传承之关系.又附庄子,盖看重其"沈洋自恣以适己"的修身处世之道,还特意列举楚威王聘庄子为相的故事.代表了道家"

虞喜字仲宁文言文翻译 虞喜字仲宁的文言文翻译

"虞喜,字仲宁"出自<晋书·虞喜传>,原文翻译为:虞喜,字仲宁,他是会稽余姚人.虞喜在年少的时候就很有操行,博览群书,喜欢古籍.诸葛恢治理会稽郡时,虞喜屈身担任功曹,被举荐为孝廉,州里举荐他为秀才,司徒来征召,虞喜全都不去.晋元帝开始统治江东时,有人上疏推荐虞喜. 晋怀帝即位后,派公车征召并授虞喜为博士,虞喜不赴任.虞喜的同乡人贺循为司空,是显贵的老前辈,每次到虞喜家里,接连停宿一两天忘记回家,说虞喜高深莫测. 太宁年问,虞喜和临海郡人任旭都被征召为博士,都未去赴任.皇帝又

初中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 初中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和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

智子疑邻的文言文翻译 智子疑邻的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智子疑邻>的翻译:宋国有个富人,因为天下大雨,他家的墙坍塌毁坏了.他的儿子说:"如果不赶快修补它,肯定会有盗贼进来."他们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认为他的儿子很聪明,却怀疑偷盗的人是隔壁那个老人. <智子疑邻>的原文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智子疑邻>的道理 <智子疑邻>这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常见的现象

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文言文翻译上 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文言文译文

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文言文翻译如下:炎帝的小女儿,名字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出游到东海,淹死了没有回来,因此化成一只精卫鸟,经常飞到西山去叼小石头和小树枝,用来填塞东海. 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文言文原文如下: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注释: 1.精卫:神话中鸟的名字.2.少女:小女儿.3.溺:溺水,被淹死.4.故:因此.5.堙:填塞. "精卫填海"是中国远古神话中最为有名,也是最为感人的故事之一,世

济阴贾人文言文翻译 济阴之贾人原文及翻译

<济阴贾人>文言文的翻译:有个济阴的商人,在渡河的时候沉了船,他趴在水面的浮草上呼救.有个渔人架着小船去救他,还没等到那儿,商人就迫不及待地喊:"我是济阴的富人,如果你能救我的命,我给你一百两银子!" 渔人用船载着他到了岸上,商人却给了渔人十两银子. 渔人说:"刚才你许诺给一百两,而现在只给十两,恐怕不行吧!" 商人勃然大怒,气冲冲地说:"你,一个打渔的,一天能赚多少钱?现在却突然得到十两银子,还不知足吗?"渔人只好不高兴地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