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妻献疑曰的其是什么意思 其妻献疑曰中其的意思

  其的意思:代词,代指愚公。整句的意思: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该句出自《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是《列子》中的一篇寓言小品文。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愚公移山》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翻译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愚公移山》注释

  1、太行: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

  2、王屋: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方:方圆,指面积。方七百里,表示纵横七百里。古代计算面积,用截长补短的办法,把不规则的边长变成正方形,再计算它的面积.

  4、仞(rèn):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5、冀州:古地名,包括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6、河阳:一说指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又,东周时有河阳古城,在今河南省孟州市西。

  7、且:副词,将近。

  8、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即住在山北。

  9、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为什么所苦”的意思。

  10、塞(sè):阻塞。

  11、迂(yū):曲折、绕远。

  12、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13、汝:你。这里做复数看,为“你们”的意思。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

  14、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毕,尽、全。

  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一带。

  16、汉阴:汉水南岸。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与“阳”相对。

  17、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

  18、献疑:提出疑问。

  19、以:凭借。

  20、曾(céng/zēng):副词,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

  21、损:削减。

  22、魁父(kuí fǔ):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

  23、丘:土堆。

  24、且:况且。

  25、焉:疑问代词,哪里。

  26、置:安放。

  27、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诸,相当于“之于”。隐土,古地名。

  28、荷(hè):扛的意思。

  29、夫:成年男子。

  30、叩石垦壤:凿石头,挖泥土。叩,敲、打。

  31、箕畚(jī běn):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32、京城:复姓。

  33、孀(shuāng) :孀妻,寡妇。

  34、遗男:遗孤,单亲孤儿,遗腹子。

  35、始龀(chèn):表示年龄,约七八岁。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始:才、刚。龀:换牙。

  36、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易,交换。节,季节。

  37、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语气助词。

  38、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

  39、叟(sǒu):老头。

  40、甚矣,汝之不惠:你也太不聪明了!甚,严重。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

  41、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

  42、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43、其:在“如什么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44、长息:长叹。

  45、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46、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虽,即使。之,用在主谓之间,无实意。

  47、匮(kuì):竭尽的意思。

  48、苦:愁苦,这里指担心。

  49、亡(wú)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通“无”。

  50、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51、惧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愚公。已,停止。

  52、帝:神话中的天帝。

  53、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感,被什么感动。

  54、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

  55、负:背。

  56、厝(cuò):同“措”,放置、安放。

  57、朔东:就是朔方以东地区,指山西省的北部。

  58、雍:就是雍州,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

  59、陇断:即垄断,山冈阻隔。“陇”通“垄”,高地。断,隔绝。

  《愚公移山》赏析

  此文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其主题思想即恒道。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通过“智叟”与“愚公”的对话,展现出了“智叟”之愚与“愚公”之智,告诉人们做事要持之以恒,才有可能成功。

  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列子》“愚公移山”的寓言张扬了劳心者未必智、劳力者未必愚的人类平等思想,张扬儒学的同时,《列子》又援佛入道,融化西来之佛学思想,以沟通释、道二家之津梁。

  另外,这篇寓言亦有很重要的客观意义。首先,它具有人定胜天的思想,在天人关系上,重人轻天的倾向十分鲜明。其次,愚公在批驳智叟时,关于山与人的关系的分析,实际上蕴含着进步的哲学思想,讲的是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生转化的道理。

  《愚公移山》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是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寓言作为诸子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战国诸子阐明各自的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以及进行论辩的有力武器。

  《列子》即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列子》的原著在西汉以后便已散失。近代以来,多数学者认为,魏晋间人聚敛缀合秦汉典籍,又附益纬书、佛典之说,成此《列子》八篇。

  此文即选自《列子·汤问》第五章,讲述的是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亦说明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作为《列子》最早的整理者和注释者,张湛认为,《列子》一书不是先秦古籍。

  在张湛看来,《列子》一书颇多佛学思想,而语言和故事是思想的载体,这意味着《列子》的文本有一些与佛经有关。“愚公移山”故事源自竺法护的译经《佛说力士移山经》,移山神话是中古时期佛典的常见物语,《列子》的始创者曾经比较系统地阅读了法护译经。

  《愚公移山》作者介绍

  列子,原名列御寇,中国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著有《列子》。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对后世哲学、文学、科技、宗教影响深远。

时间: 2024-12-10 13:11:56

其妻献疑曰的其是什么意思 其妻献疑曰中其的意思的相关文章

疑邻盗斧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疑邻盗斧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呢

<疑邻盗斧>寓言的寓意是:做人做事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不能凭空猜想.<疑邻盗斧>这个故事出自<吕氏春秋.有始览.去尤>."疑邻盗斧"造句:胡乱猜忌.疑邻盗斧,只会让邻里之间隔阂日深,渐至反目成仇. 典故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观察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像偷斧子的. 不久后,(丢斧子的人)在翻动他的谷物的时候发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翻译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译文

翻译:守卫营门的军官对文帝的随从车骑人员说.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出自汉代司马迁所作的<周亚夫军细柳>,载于<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这篇文章讲述了周亚夫驻扎细柳营时,汉文帝刘恒慰问军队的事,通过其他军队和周亚夫军队的对比,表现周亚夫忠于职守.治军严明.作者以对比.反衬的手法,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治军严谨.刚正不阿的将军形象. <周亚夫军细柳>原文 周亚夫军细柳 作者:司马迁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翻译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译文

翻译:老婆婆不止一次对我说:"这里,就是你母亲站的地方."立:站,站立.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出自明代文学家归有光所作的一篇回忆性记事散文<项脊轩志>.全文以作者青年时代朝夕所居的书斋项脊轩为经,以归家几代人的人事变迁为纬,真切再现了祖母.母亲.妻子的音容笑貌,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三位已故亲人的深沉怀念. <项脊轩志>原文 项脊轩志 明·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

谓吏卒曰吾事毕矣翻译 谓吏卒曰吾事毕矣的翻译

谓吏卒曰吾事毕矣翻译是:对旁边看押的军士说:"我的事情完成了."这句话出自<宋史·文天祥传>.<宋史·文天祥传>是关于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一生的传记.<宋史>在元末至正三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 <宋史>中<本纪>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传>二百五十五卷,共四百九十六卷,是中国二十四史中最庞大的一部史书. <宋史

工之侨献琴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工之侨献琴的故事

工之侨献琴的故事告诉我们:判定一个事物的好坏,应该从本质上进行鉴定,不能被表象所迷惑.蒙蔽.<工之侨献琴>是刘基<郁离子>中的一篇寓言.刘基,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浙江青田人.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使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 <工之侨献琴>出自<郁离子>,<郁离子>不仅集中反应了作为政治家的刘伯温治国安民的主张,也反映了他的人才观.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文学成就.道德为人以及渊博学识.在写作&l

疑邻盗斧的寓意是什么意思 疑邻盗斧比喻什么

"疑邻盗斧"比喻没有依据地去怀疑他人,形容做人处事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不能凭空猜想."疑邻盗斧"出自战国·郑·列御寇<列子·说符>:"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 成语故事: 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便观察那人,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翻译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的翻译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的翻译是: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这句话出明代文学家宋濂创作的一篇赠序<送东阳马生序>,原句节选为: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译文 原句节选的译文为: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辋口遇雨忆终南山因献王维翻译 辋口遇雨忆终南山因献王维什么意思

<辋口遇雨忆终南山因献王维>翻译:秋雨如丝,高峻险要的山峰中因为庞大的雨势而显得昏暗,广大的平地也失去了该有的光彩.辋川的水流向了远方,那南山又在何处呢?<辋口遇雨忆终南山因献王维>原文欣赏:积雨晦空曲,平沙灭浮彩.辋水去悠悠,南山复何在. <辋口遇雨忆终南山因献王维>作者是裴迪,这首诗是诗人写给王维的,用来寄托对友人的思念与牵挂之情.本诗与王维的<答裴迪辋口遇雨忆终南山之作>是一组赠答诗. 原文欣赏 淼淼寒流广,苍苍秋雨晦.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 <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是什么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是: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可以走了,忽然发现柳色浓绿,花色明丽,眼前出现一个山村.这句话寓意着由逆境转为充满希望的顺境,在快要绝望的时候,又看到了前方的光明,说明在事情陷入绝境的时候又有了新的转机.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出自陆游<游山西村>,原文:"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俭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赏析: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