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为知己者死什么意思 《战国策·赵策一》原文

  士为知己者死什么意思

  士为知己者死的意思是为了报答知己,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其中,知己者是指了解且信任自己的人。这句话出自《战国策·赵策一》中的“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雠矣。”全句意思是女子为欣赏喜欢自己的人而打扮,使自己更容光焕发,君子为知心的朋友两肋插刀,所以一定要为知伯复仇。

  《战国策·赵策一》原文

  晋毕阳之孙豫让,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去而就知伯,知伯宠之。及三晋分知氏,赵襄子最怨知伯,而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仇矣。”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者,则豫让也。刃其曰:“欲为知伯报仇!”左右欲杀之。赵襄子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之。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为乞人而往乞,其妻不识,曰:“状貌不似吾夫,其音何类吾夫之甚也。”又吞炭为哑,变其音。其友谓之曰:“子之道甚难而无功,谓子有志,则然矣,谓子知,则否。以子之才,而善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子之得近而行所欲,此甚易而功必成。”豫让乃笑而应之曰:“是为先知报后知,为故君贼新君,大乱君臣之义者无此矣。凡吾所谓为此者,以明君臣之义,非从易也。且夫委质而事人,而求弑之,是怀二心以事君也。吾所为难,亦将以愧天下后世人臣怀二心者。”

居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所当过桥下。襄子至桥而马惊。襄子曰:“此必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于是赵襄子面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知伯灭范中行氏,而子不为报仇,反委质事知伯。知伯已死,子独何为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众人遇臣,臣故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襄子乃喟然叹泣曰:“嗟乎,豫子!豫子之为知伯,名既成矣,寡人舍子,亦以足矣。子自为计,寡人不舍子。”使兵环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义,忠臣不爱死以成名。君前已宽舍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故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虽死不恨。非所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义之,乃使使者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遂伏剑而死。死之日,赵国之士闻之,皆为涕泣。

  《战国策·赵策一》译文

  晋国义士豫让,最初为范氏,中行氏当差,因为主君不喜欢他,被辞退了,就投奔知伯,知伯很信任他。后来赵、魏、韩三家瓜分知氏,赵襄子因怨恨知伯用他的头当作盛酒器皿。豫让逃往山中,说:“唉!常言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我应当报答知伯知遇之恩啊!”于是改名换姓,装扮成受过刑的犯人来到赵襄子宫中,借着修厕所想借机刺杀。襄子上厕所时心里感到惊慌,就抓起整修厕所的的人审问,发现是豫让,灰抹子上还装有利刀。豫让说:“我要为知伯报仇。”左右的人要杀掉他。赵襄子说:“他是义士,我小心点避开他算了。况且知伯已死,也没有后代,他的臣下来为他报仇,这可是天下的贤人啊!”就把他释放了。豫让又用漆涂身,剃掉须眉,毁伤面容,装扮成乞丐去讨饭。他的妻子说:“这个人样子不象,但声音怎么这样象我的丈夫呢?”接着,豫让又吞炭改变声音。他的朋友对他说:“您这样做,实在太难,却不会有用。说您有志气,那是肯定的,说您很聪明,那可不见得。凭您这样的才干去侍奉襄子,襄子一定会亲近信任您,这样就可以为所欲为,一定很容易成功。”豫让笑了笑,回答说:“这是为了从前的知己来报复现在的知己,为了以前的君主来杀害现在的君主。搅乱君臣的大义,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我之所以要这样做,是为了表明君臣的大义,并不是挑选容易的事去做。至于取信于人却又想方设法去杀害他,这是怀着两条心为他服务。漆身、吞炭是很困难的事,我之所以要去做,也就是让后世那些心怀二意的人臣感到羞愧。

  不久,赵襄子外出巡视,豫让预先埋伏在他要经过的桥下。襄子到桥下马受惊,说:“这一定是豫让做的。”派人一问,果然是豫让。于是赵襄子当面责备豫让,说:“您不也曾给范氏、中行氏当过差吗?知伯灭掉了范氏、中行氏,您不为他们报仇,反而投靠知伯。知伯已死,您为什么偏偏这样拼命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说:“我给范氏、中行氏当差,他们把我当普通人看待,所以我也象普通人那样去报答他。”赵襄子于是慨叹而又悲伤地说:“唉!豫让啊!您对待知伯,名声已经成就了。我饶恕您,也已经够了。您自己考虑考虑吧,我不再放过你了。”于是,派兵把豫让围起来。豫让说:“我听说,明君不埋没别人忠义,忠臣不惜以死成名。您以前已经宽恕了我,百姓都称赞您的贤能。今天的事,我早已准备伏法。但我仍希望拿来你的衣服。让我用利剑击刺它,以表示我报仇雪恨的心意,那我虽死无憾,我冒昧地提出我衷心的愿望,不知能不能满足我的心愿。”赵襄子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就让人把自己的衣服交给豫让。豫让拔出宝剑,三次跳起来,挥剑击刺襄子的衣服,喊着:“天啊!这样,我可以报答知伯之恩了。”随后自刎。赵国有正义感的人听说此事,无不为之流泪叹息。

  《战国策·赵策一》赏析

  豫让说“吾所谓为此者,以明君臣之义”,他除了有“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这报答知遇之恩的情结外,还试图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人的气节和忠义。豫让作为古代侠士,没有“鸟为食亡、人为财死”,对人生价值的衡量更是以精神为标准,愿意为自己的理念、原则所献身。人生价值的实现在于不断陶冶、锤炼自己,使之高于物欲和世俗。

时间: 2024-11-08 14:18:39

士为知己者死什么意思 《战国策·赵策一》原文的相关文章

士为知己者死这一古训反映了有效的领导始于什么 士为知己者死这一句古训反映了有效的领导始于(填空)

"士为知己者死"这一古训反映了有效的领导始于了解下属的欲望和需要.语出<战国策赵策>,讲的是豫让与智伯的关系.在智伯被敌人杀死之后,豫让发誓报其知遇之恩,并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的意思是:有志之士可以为了解自己的人死去.牺牲. "士为知己者死"原文 晋毕阳之孙豫让,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去而就知伯,知伯宠之.及三晋分知氏,赵襄子最怨知伯,而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

紧急救援赵呈死了吗 紧急救援赵呈死没有

<紧急救援>中,赵呈死了.某次赵呈出任务死里逃生,他顿悟应该珍惜身边人,于是主动圆了文珊拍婚纱照的梦.可惜幸福转瞬即逝,赵呈在之后的一次海上救援行动中不幸殒命,婚纱照成了二人最后一次合影.快乐的场景历历在目,爱人却已不在身边,在如此巨大的冲击之下,文珊的难过之情溢于言表,他们之间的感情故事成了影迷心中一大遗憾. 文珊与赵呈的结局令网友大呼"意难平",虽然电影里并没有用过多镜头展现他们俩的故事,但可以想象,聚少离多.思念担忧是每一位在前线冲锋陷阵的英雄背后家属的常态. 正如电

赵括的父亲叫什么名字 赵括的父亲是叫什么

赵括的父亲是赵奢.赵奢,赵国名将,战国时期东方六国八大名将之一.赵奢主要生活在赵武灵王.赵惠文王.赵孝成王时期,享年约50余岁.据<战国策·赵策>记载,赵奢曾对赵国平原君赵胜提过自己曾经亡命入燕,得到燕王信任,被任命为上谷守.赵奢因屡立战功,被赵惠文王封为"马服君":人们便称他的儿子赵括为"马服子". 纸上谈兵的故事 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期,赵国有一员大将名叫赵奢,他屡立战功,被封为马服君.赵奢的儿子名叫赵括,他小时候

女为己者容是什么意思 女为悦己者容谁说的

原句应是:女为悦己者容.意思是:女子愿意为欣赏自己.喜欢自己的人精心妆扮.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一>. 女为悦己者容原文出处 春秋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灭智氏,东周四大刺客之一豫让为给智伯报仇,伏桥如厕.吞炭漆身,多次刺杀赵襄子,最后自刎而死,留下了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千古绝唱. 原文出处:晋毕阳之孙豫让,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去而就智伯,智伯宠之.及三晋分智氏,赵襄子最怨智伯,而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关于交友的诗句 交友的诗句有哪些

1.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 2.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山木> 3.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庄子·山木> 4.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战国策·赵策一> 5.结交非贤者,难免生爱憎.--孟郊 6.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己.--鲍溶 7.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李白 8.相知在急难,独处亦何益.--李白 9.交友投分,切磨箴视.--周兴嗣 10.势力之交,古人羞之.--刘义庆 11.结交在相知,骨

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的翻译 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的译文

"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的翻译为:卫鞅从魏国逃亡到秦国,秦孝公任命他为丞相."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著名说客苏秦见秦王时献连横之策,秦王没有采纳,于是苏秦发奋学习纵横之术.终于成功当上赵相,并且以功名显于天下的故事. <战国策·秦策>原文片段: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

日食饮得无衰乎翻译 日食饮得无衰乎意思

翻译: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该句出自<战国策>中<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本文写的就是在强敌压境,赵太后又严历拒谏的危急形势下,触龙因势利导,以柔克刚,用"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说服赵太后,让她的爱子出质于齐,换取救兵,解除国家危难的故事,歌颂了触龙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质和善于做思想工作的才能. <触龙说赵太后>原文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qu

三皇五帝都有谁 三皇五帝分别是什么人

三皇五帝的"三皇"指燧人.伏羲.神农,"五帝"是指黄帝.颛顼 .帝喾.尧帝.舜帝."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指的是原始社会中后期出现的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后人追尊他们为"皇"或"帝". 关于三皇之说: 1.<史记 秦始皇本纪>:天皇.地皇.泰皇. 2.<春秋纬 命历序>等:天皇.地皇.人皇. 3.<尚书大传>.<礼纬 含文嘉>:燧人

前事不忘的下一句 前事不忘的下一句是什么

"前事不忘"的下一句是"后事之师",这句话常用来比喻人们应当牢记以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今后行事的借鉴.这句话出自<战国策·赵策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典故 公元前379年,齐威王即位.齐威王刚临政之时,不问国事,整日只知道饮酒作乐,国家日渐衰败,人民生活困难. 有一天,一位姓邹名忌的人前来叩门,自称懂得弹琴,知道齐威王爱好音乐,特地前来拜见. 齐威王召他进来,取琴给他.邹忌只是抚摸着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