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伏其精练的皆是什么意思 人皆伏其精练中皆的意思

  皆的意思:都。整句意思: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该句出自北宋沈括所作的《梦溪笔谈》中《梵天寺木塔》一文,本文记叙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了结构整体性,解决了木塔不稳定的问题,说明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梵天寺木塔》原文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梵天寺木塔》注释

  1、钱氏:指五代割据江浙的吴国(907—978)的吴越王及其子孙。吴越国为钱镠所建。

  2、据:统治。

  3、两浙:宋时路名,浙东、浙西的合称,相当于今浙江省及江苏省的长江以南部分地区。

  4、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在杭州梵天寺建造一座木塔。此处的梵天寺木塔指宋乾德二年(964)重建的木塔。原塔始建于后梁贞明二年(916)。

  5、方三两级:才建了两三层。方,才。级,层。

  6、钱帅:即钱俶(929—988),钱镠的孙子,后归顺北宋,封吴越国王及天下兵马大元帅。

  7、患:嫌,担忧,忧虑。

  8、故如此:所以像这样。(此:代指塔晃动)

  9、瓦布:盖瓦。布:铺设。

  10、密:私下。

  11、使:派。

  12、喻皓:也作预皓,五代末、北宋初著名建筑工匠,浙江杭州一带人,生卒年代不详,普通木工出身,北宋初年曾任都料(掌管设计、施工的木工),人称预都料。他在长期的建筑实践中,善于学习,勤于思索,在木结构建造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建筑多层宝塔和楼阁。相传喻皓曾撰成《木经》三卷。

  《木经》为我国古代重要建筑工程著作,可惜亡佚,具体内容现已无法窥究。沈括《梦溪笔谈·技艺》中还有一条笔记专记《木经》,虽然文字不多,但是为我们提供了与《木经》有关的弥足珍贵的资料。

  13、贻:本文译作赠给。赠送财物之意。赂在上古并不作贿赂讲,其由“赠送财物”引申出的“贿赂”之义是后起的。“贿赂”在古代叫“赇”。

  14、易:容易

  15、耳:语气助词,无实义。

  16、但:只。

  17、讫(qì):完毕,终了。

  18、实钉:用钉子钉实、钉牢。实:使坚实

  19、如:遵照。

  20、遂:果然。

  21、盖:因为。

  22、弥束:全部紧束,文中指“通过逐层钉板,使塔体得到紧固、结构得到加强”的意思。

  23、六幕:文中指立方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即下文举例所用箱子的六个面。

  24、胠箧(qū qiè):打开的箱子,胠:从旁边打开,撬开。

  25、履:踩踏,走。

  26、相持:互相支撑。

  27、自:自然。

  28、伏:通“服”,敬佩,信服,佩服。

  29、精:精熟。

  30、定:稳定。

  31、持:支撑。

  《梵天寺木塔》译文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工匠师傅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工匠师傅遵照她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梵天寺木塔》赏析

  本文记叙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了结构整体性,以解决木塔不稳定的问题,说明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本文叙述了梵天寺木塔由“动”到“定”的过程,揭示了木塔“定”的缘由,即“六幕相持,自不能动”。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巧妙的建设建筑结构与超高的工艺水平。

  文章叙述描写也颇显功力,从而增强全文的感染力。如以“患其塔动”,“而动如初”为下文的“塔遂定”作铺垫;又如“贻以金钗”的细节描写,“皓笑曰”的语言描写都十分生动得当,与说明的内容丝丝相扣。

  本文共分三层,如下:

  第一层: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这句话说了:建塔过程中塔身出现不稳定的问题,凭工匠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

  第二层: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无可奈何写出了匠师的无能,反衬了喻皓的技艺精湛。

  笑写出了喻皓的胸有成竹,并讽刺了匠师的无能。

  这句话说了: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方法,解决了塔身不稳定问题。

  第三层: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这句话说了: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应,也体现了喻皓建筑工艺水平的高超。

  《梵天寺木塔》创作背景

  《梵天寺木塔》出自《梦溪笔谈》,关于《梦溪笔谈》的创作背景及相关情况,作者沈括在《梦溪笔谈·序》中有比较清楚的说明:1082年(宋元丰五年)后,作者政治上不得志,约1088年前后(元祐三年)住润州,在那里修筑一座梦溪园(在今江苏镇江东)卜居,作者日常的生活较少外出,也较少与人来往,是谓“予退处林下,深居绝过从”。

  在创作上,作者自谓“圣谟国政,及事近宫省,皆不敢私纪。至于系当日士大夫毁誉者,虽善亦不欲书,非止不言人恶而已。”即是说,帝王私事,当朝得失,人事毁誉,乃至之前自身的仕途遭遇等等,沈括都没有也不愿意涉及。因此,作者所创作的都是“不系人之利害者”,出发点则是“山间木荫,率意谈噱”。

  《梵天寺木塔》作者介绍

  沈括,字存中,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他出身于官宦之家,仁宗嘉佑年间中进士,任扬州司理参军。后又被推荐到京师昭文馆,负责编校书籍。神宗时,他积极参与王安石变法,多次被委以重任,曾提举司天监,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等,亦曾出使辽国,谈判边界划分问题。

  后知延州(治所在今陕西延安),因他人兵败受牵连,坐贬。晚年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筑梦溪园闲居。这期间,据其科学实践与平生见闻,著成本书。沈括学识渊博,成就卓著,在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药以及水利、军事、文学、音乐等许多领域都有精湛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他一生撰书多种,据《宋史·艺文志》载,其著述有22种155卷,但据《梦溪笔谈》和宋代诸家书目,此外尚有18种。现在尚存的只有《梦溪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长兴集》残存本19卷和《苏沈良方》中的一部分沈括医方,其他均已失传。

时间: 2024-10-11 13:21:48

人皆伏其精练的皆是什么意思 人皆伏其精练中皆的意思的相关文章

与人善言 暖于布帛 伤人以言 深于矛戟的意思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的意思是什么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的意思是:与别人说善意的话,让人感觉比穿上布帛还要温暖.用言语伤害他人,比用长矛利戟刺人还要严重.这句话的意思出自<荀子·荣辱>,<荀子>是战国时期荀子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哲学著作. <荀子>的主要观点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重要的著作,在吸收法家学说的同时发展了儒家思想.荀子荀子主性恶论,强调后天的学习,提出了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荀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的意思翻译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翻译: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该句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中<齐恒晋文之事>一文,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齐恒晋文之事>原文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

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的意思是什么 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的翻译

"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有了羞耻心,有些不该做的事情就能够不去做了.这句话出自朱熹的<朱子语类>卷十三:"耻便是羞耻之心,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出处 出自<朱子语类>卷十三,这一章大概意思是一个人一旦有了羞耻心,就能不做那些不该做的事.人有了羞耻心,才会有志向.抱负和气节,才能意志坚定,于贫富.得失.义利之间有所取舍,而不是任凭物欲驱谴. <朱子语类>简介 <

鲁人锯竿入城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鲁人锯竿入城告诉我们什么

<鲁人锯竿入城>告诉我们做事不要死板,要懂得变通,也不要盲目地顺从别人的意见.同时这篇文章也告诉我们好为人师者常常也是自作聪明的人,我们在虚心求教的同时,也要选择好请教的对象,不能盲目地顺从别人的意见. <鲁人锯竿入城>的原文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世之愚,莫之及也. 译文 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进入城门的人,开始时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去;又横过来拿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意思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什么意思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的意思是:这三个东西都想要获得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忌自己身后可能的祸患."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出自<说苑·正谏> . 原文节选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 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 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

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的翻译 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白话文翻译

"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的意思是:他们最后都成了大学者,这些都是早年沉迷而晚年醒悟的例子."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这句话出自<勉学>,句子里的"他们"指的是历史上魏武帝.袁遗.曾子等名人.<勉学>主要阐述了"学无止境,无论人学习的是早还是迟,它都能够帮助人改正自己的言行"的道理. <勉学>原文及翻译 原文: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的或什么意思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中或的意思

或的意思:有的,有的人.整句的意思:人固然都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该句出自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回信<报任安书>,作者在信中以激愤的心情,饱满的感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为著作<史记>而不得不含垢忍辱苟且偷生的痛苦心情. <报任安书>原文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 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文言文翻译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文言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的出自<宋史·周敦颐传>,原文译文为:周敦颐,字茂叔,是道州营道县人.因为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担任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没有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 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

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的翻译 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翻译

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的翻译是朝廷征调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这句话出自司马迁创作的<陈涉世家>.<陈涉世家>详细地记述了陈胜起义的全过程,和各路起义军的胜败兴替,描述了起义军的浩大声势,论述了陈胜起义最终失败的原因.<陈涉世家>列于<史记>第四十八篇. <陈涉世家>是司马迁为中国古代社会里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领袖陈胜.吴广写的传记.文中真实.完整地记述了爆发这次农民大起义的原因.经过和结局. <陈涉世家>表现了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政斗争的关键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