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之心昭然若揭什么意思 昭然若揭的意思和典故

  “司马昭之心,昭然若揭”指的是司马昭的野心十分明显,路人都知道。“司马昭之心,昭然若揭”一般用于指阴谋家的野心昭然若揭。三国时期,魏臣司马昭继承父兄留下的权势,继续发展司马家族的势力,权倾朝野。魏帝曹髦用“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来形容司马昭的野心。

  司马昭的介绍

  司马昭是三国时期曹魏权臣,是司马懿与张春华的次子,,还是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司马昭早年随父抗击蜀汉,多有战功。累官洛阳典农中郎将,封新城乡侯。正元二年(255年),继兄司马师为大将军,专揽国政。甘露五年(260年),魏帝曹髦被弑杀,司马昭立曹奂为帝。

  景元四年(263年),分兵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灭亡蜀汉,受封晋公。次年,进爵晋王。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病逝,时年五十五岁,葬于崇阳陵。数月后,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司马昭为文帝,庙号太祖。

时间: 2024-11-03 22:10:14

司马昭之心昭然若揭什么意思 昭然若揭的意思和典故的相关文章

昭然若揭造句 昭然若揭怎么造句

例句:1.新自由主义产生的消极后果,包括对国外市场日益增长的经济依赖在内的「中国模式」的谬误和不可持续性,以及「北京共识」的牵强性都昭然若揭.2.形象艺术在二十世纪初轰然崩塌,出来一种所谓"抽象艺术"或者"非形象艺术"的东西取而代之,当此之际,西方美学史的败绩昭然若揭. 3.这是多年来昭然若揭的事实,因此台湾是我榻傍的鼾声,为了维持永久和平,把它收归我有,乃日本当务之急,令其割让该地,岂有敢置一句非议者? 4.这使满清攻台的真正兴趣昭然若揭:即使把台湾拱手让给洋人,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什么意思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故事

意思:意为野心非常明显,为人所共知.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成语典故 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他父亲名叫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魏明帝曹叡死时,托付曹爽与司马懿辅佐齐王曹芳治理天下.曹爽与司马懿互相排挤,经过激烈的权力争斗,司马懿尽诛曹爽一党,魏国军政大权自此落入司马氏手中. 司马懿死后,大儿子司马师不久废除了已经成年但迟迟未能亲政的曹芳,另立十三岁的曹髦为帝,权势比司马懿更大,但没有多久,就病死了.司马师在病重的时候,便把一切权力交

司马昭之心歇后语 司马昭之心的歇后语是什么

歇后语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寓意是: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出自于<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意思是:司马昭的心思,人人都知道.我不能呆在这里受他侮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 典故 司马昭总揽魏国大权,野心巨大,总想取代曹髦.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当长,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 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

司马懿之心路人皆知还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为什么叫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三国时期,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当长,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干掉司马昭.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 扩展资料 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当长,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

司马昭之心歇后语 司马昭之心歇后语下一句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司马昭,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早年随父抗击蜀汉,多有战功.累官洛阳典农中郎将,封新城乡侯.正元二年,继兄司马师为大将军,专揽国政.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魏帝曹髦不满司马氏专权秉政,打算亲自讨伐. 一天,他把自己的心腹大臣召集起来,商量讨伐司马昭之事.大臣们劝他暂时忍耐.但曹髦不听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给杀掉.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

朝秦暮楚造句 朝秦暮楚造句举例

朝秦暮楚造句例子: 1.有的人朝秦暮楚,甚至同床异梦,这种所谓的爱也是痛苦而不和谐的. 2.他的对手经常模仿他的朝秦暮楚. 3.因为,政策论追随着政策的变化,不停的变换着他们所支持的法律,而生活在这种法律观下的人才会在朝秦暮楚的法律下无所适从. 4.要有明确的形象目标,切不可朝秦暮楚,随领导者个人好恶而随意变更. 5.眼睁睁地看着他朝秦暮楚,到时候,要再生了孩子给他,她的一辈子都在他手里了,纵然繁荣,纵然富贵,可不是她想要的生活. 6.我希望你不要这样朝秦暮楚,要不就买辆新摩托车,要不就不买,让

众叛亲离造句 众叛亲离如何造句

众叛亲离造句例子: 1.贪婪可以加速一个人的灭亡,众叛亲离,变得疯狂. 2.这个麦克白,是个野心家,弑君篡位,是个暴君,屠戮异己,最后是众叛亲离,毙命于剑下. 3.在纣王逐渐众叛亲离的时候,周国的领袖姬昌却正在赢得越来越多的支持者. 4.由于玫根轻信阎将军之妾,使阎将军军事机密外露,军火列车被打劫一空,从此阎将军丧尽权势,众叛亲离. 5.由此可见,突厥势力总是分分合合,朝秦暮楚,勾心斗角,时而众叛亲离,时而拉帮结伙,其部族成员的叛逆性格根深蒂固,叛逆意识昭然若揭. 6.因为与家人意见不合,打架,

孙策是怎么死的 孙策死的时候 孙策多大 孙策是被何人所害

<三国志>中说孙策是死于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据记载,许贡上书给汉帝说孙策骁勇应该控制使用以免发生后患,而这份表却被孙策截获,孙策很气愤,一怒之下就杀死了许贡.许贡死后,他的门客藏在民间,伺机为他报仇,在孙策外出打猎时被暗算中毒箭而亡. 扩展资料: 在新一版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得知孙策死讯,孙权第一反应是连夜赶回都城,封锁消息,同时派人严密监视周瑜的动向.这一点,有点司马昭之心的意思了. 后来,孙权联络反战的张昭等人,迅速夺权,矫诏继位,等到事情已定,由张昭出面,劝说大乔带孙策的

一字之差 谬之千里是什么意思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意思

"一字之差"的意思是只相差一个字,用来比喻相差的很少.现在多在后面加上"谬以千里"来说明一个很小的错误却导致后来的千差万别,是用来比喻相差一字的重要性. "一字之差"的作者佚名,出自<说"木叶">.汉字博大精深,应用中若有一个字错认错写或漏写.颠倒等,都可能造成很大谬误.一字之差,祸福攸关,有事为证. 差之毫厘 谬以千里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出自先秦孔子<论语·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