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言逆耳下一句是什么 忠言逆耳的理解

  良言逆耳的完整表述是良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的下一句是:毒药苦口利于病。这句话出自司马迁的《史记·留侯世家》,原文为: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

  良言逆耳的原文

  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译文

  现在刚开始攻入秦都,就要安享其乐的话,这正是人们说的“助桀为虐”。况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希望沛公能够听进樊哙的意见。沛公这才回车驻在霸上。

  典故

  沛公刘邦十万义军攻破峣关,在蓝田大败秦朝关中守军,领先天下义军,顺利进入咸阳。进入秦朝的咸阳宫后,沛公刘邦被宫中的美色珍玩吸引,忘乎所以,准备留在秦宫里玩个尽兴不出来了。他的连襟兄弟樊哙劝他他也听不进去。

  这个时候,张良入宫直谏,很严厉地数落了刘邦一顿,说明了他这样做的错误,并且说了这么一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请沛公听樊哙言。”沛公这才依依不舍离了秦宫,宣布军队开出城市,到咸阳郊外的霸上乖乖驻扎,不许扰民。

时间: 2024-10-29 18:33:33

良言逆耳下一句是什么 忠言逆耳的理解的相关文章

忠言逆耳利于行下一句 忠言逆耳利于行后半句

"忠言逆耳利于行"没有下一句,只有上一句,它的上一句为"良药苦口利于病".释义:良药多数是带苦味的,但却有利于治病:逆耳的话虽然有点伤人,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 出处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出自<孔子家语>,这句话旨在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现在常用来说明应该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和批评.一个人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只要能够及时改正就无大碍,可怕的是讳疾忌医,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从而由小错到大错,由大错到不可救药. <

从善如流的下一句 从善如流的下一句是什么

"从善如流"的下一句是"疾恶如仇".意思是形容听取正确的意见及接受善意的规劝像流水那样快而自然,憎恨坏人坏事就像憎恨仇人一样.出自<古今贤文>真理篇:"满招损,谦受益.知过必改,闻过则喜.户枢不蠹(dù),流水不腐.从善如流,疾恶如仇." <古今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增广贤文>,是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书目.其内容十分广泛,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含.文中强调了读书的重要.

从善如流的下一句是 从善如流的下一句是什么

"从善如流"的下一句是"嫉恶如仇",该句出自<古今贤文>真理篇:"满招损,谦受益.知过必改,闻过则喜.户枢不蠹,流水不腐.从善如流,疾恶如仇." <古今贤文>节选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近水识鱼性,近山识鸟音.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多看事实,少听虚言. 满招损,谦受益.知过必改,闻过则喜.户枢不蠹,流水不腐.从善如流,疾恶如仇.钟不敲不响,话不说不明.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从善如流的意思:从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下一句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下一句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下一句:有借无还,再借免谈.这是一句谚语.指向人借了东西及时归还,就能建立信誉,以后再借就容易了.谚语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yàn yǔ,谚语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谚语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气象谚语 这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观察气象的经验总结.如: 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日落胭脂红,无雨必有风.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久雨刮南风,天气将转晴. 天

欲知山中事下一句是什么 欲知山中事的下一句

"欲知山中事"的下一句是须问砍柴人,这句话出自<增广贤文>,意思是想要知道山中的事情,那就去问在这座山中打柴的人.引申译义是:想要了解某个的领域的事情,那就去哪个领域问行家. "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不是诗句,而是谚语,原作者不可考,由明代的<周希陶>修订于<增广贤文>一书中.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出自<增广贤文>中的<古今贤文(真理篇)>,引申义:想要了解某个的领域的事情,那就去哪个领域问内行.<

桥到船头自然直下一句 船到桥头自然直啥意思

全句应该是,"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寓意任何事情都是有转机的,总有解决的方式,教育人们不要着急. 车到山前必有路意思是:比喻虽然有困难,但是到一定的时候总会有解决的办法.比喻事到临头,总会有解决的办法或者方法.下一句通常是船到桥头自然直,东方不亮西方亮,哪里有四方黑沉沉.由于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固定的语句,出处无从可考. 但是却与陆游在<游山西村>这首诗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异曲同工之妙. <游山西村> 宋

山重水复疑无路下一句是什么 游山西村写作背景

山重水复疑无路下一句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游山西村>中的一句诗.比喻在遇到困难一种办法不行时,可以用另一种办法去解决,通过探索去发现答案. <游山西村> 唐·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厚,丰收的年景农家待客菜肴非常丰盛.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

24桥明月夜的下一句 24桥明月夜下一句诗是什么

24桥明月夜的下一句是:玉人何处教吹箫.出自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这首诗是当时杜牧被任为监察御史,由淮南节度使幕府回长安供职后所作. 作品原文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白话译文 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 作品鉴赏 <寄扬州韩绰判官>是唐代诗人杜牧离开扬州以后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而作.此诗着意刻画深秋的扬州依然绿水青山.草木葱茏,二十四桥月

头顶三尺有神明下一句 头顶三尺有神明是谁说的

头上三尺有神明下一句是不畏人知畏己知.出自清代的叶存仁,他为官三十余载,甘于淡泊,毫不苟取.离任时,僚属们趁夜晚用一叶扁舟送来临别馈赠,他即兴赋诗一首以拒赠. 典故 清朝叶存仁,做了三十余年的官.他离任时,手下部属执意送行话别,但送行的船迟迟不发,叶存仁好生纳闷,等至明月高挂,来了一叶小舟,原来是部属临别赠礼,故意等至夜里避人耳目.叶存仁当即写诗一首:"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拒礼而去. 由来 为什么说举头三尺有神明?古代人因为信仰神灵,如果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