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前用的最后一计 诸葛亮死前用的最后一计是什么

  诸葛亮死前的最后一计用在了自己身上,即是命四个人在自己死后,抬着自己的棺材一直往南边走,当绳子在哪个地方断掉,就将自己埋葬在绳子断掉的地方,诸葛亮这样做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三国时期动荡,而且盛行盗墓之风,就连曹操都组建了盗墓大军,希望从中大捞一笔,诸葛亮不想死后还被人骚扰,因此想了这么一条妙计。

  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

于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境内),享年五十四岁。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东晋桓温追封为武兴王。

  武侯墓

  诸葛亮之武侯墓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诸葛亮墓,在陕西省勉县(沔县)定军山脚下,每年,勉县的人在清明节的那天都要去拜谒诸葛亮游览定军山;2008年10月,在勉县还举行了三国文化节。

时间: 2024-09-01 05:10:15

诸葛亮死前用的最后一计 诸葛亮死前用的最后一计是什么的相关文章

三顾频烦天下计刻画的人物是谁 三顾频烦天下计描写的是谁

"三顾频烦天下计"刻画的人物是诸葛亮.该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蜀相>,原句为:"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翻译:三顾茅庐频繁讨论天下大计,两朝的开创与辅佐老臣竭尽忠心.这两句诗表达了杜甫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 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译文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的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这句诗出自宋代大臣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这首诗作于公元1279年.公元1278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 此时全文为: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意思 悯农农夫犹饿死的意思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意思是:天底下没有一块田是荒废不种的,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这句诗出自李绅的<悯农>,全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悯农二首·其一>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译文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赏析 诗的前三句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简介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一个多智而近妖的乱世智者,同时也是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其人集忠臣与智者的形象于一身.诸葛亮具有卓越的军事.政治.外交才能,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最终因积劳成疾而病逝. 诸葛亮的文学形象 后世对诸葛亮的了解主要来自于<三国演义>一书中,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多智而近妖,几乎可以说是三国第一谋士,将周瑜活活气死,还让周瑜临死说"既生瑜何生亮". <三国演义>中一开头的诸葛亮是一个

今吾子又死焉的翻译 今吾子又死焉翻译

今吾子又死焉的翻译:现在我的儿子又死在了老虎口中.该句出自<礼记·檀弓下>中<苛政猛于虎>一文,记载孔子和弟子子路路过泰山时,遇到一名身世凄惨的妇女的故事.后来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了"苛政猛于虎"的成语,意思就是统治者的苛捐杂税比吃人的老虎更加可怕. <苛政猛于虎>原文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的意思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是什么意思

原句是"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意思是:人意思是人终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不同,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轻.出自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常用来比喻人生价值的轻重悬殊. <报任安书>原文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

身死何益于事文言文翻译 身死何益于事详解

"身死何益于事"的意思是:他自己身死于事无补."身死何益于事"原句是:今吾计力度虑,而以攻此,曾不移日,而城必破,城破之后,身死何益于事,而令百岁老母,戴白受诛,岂不痛哉?意思是:如今我缜密计划安排好兵力,用来攻城,过不了一天,就会将城攻破,城破之后,他自己身死于事无补,而让百岁的老母,满头白发受人诛杀,岂不痛心? "身死何益于事"出自<三国志吕蒙传> <三国志吕蒙传>节选欣赏 是时刘备令关羽镇守,专有荆士,权命蒙西取长沙

亚父范增是怎么死的 历史上的范增是怎么死的

亚父范增是病死的.汉三年,刘邦被困荥阳,陈平用计离间楚君臣关系:亚父被项羽猜忌,于是便以年龄太大为由,辞官归里.在回彭城的路途中,由于背部的毒疮发作,不幸去世. 范增亚父之名的由来 范增和项羽的叔父项梁是至交好友,所以才会在自己七十岁高龄的时候,还到处奔波帮助项梁反抗暴秦.项梁去世后,范增便成为了辅导项羽的重要臣子.项羽在范增身上学会了许多东西,为了表达对范增的尊敬,便尊称他为"亚父",意思是仅次于自己父亲的意思. 范增之死 公元前206,范增随项羽攻入关中,刘邦求和,范增劝项羽消灭刘

草船借箭中周瑜和诸葛亮的性格特点 草船借箭中周瑜和诸葛亮性格特点

<草船借箭>中的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最后凭借着自己的才智摆平了周瑜的害人之计.而周瑜的性格相反,他气量过小,阴险狡猾,因为嫉妒诸葛亮而设计害人,最后只证明了自己的才智远不如诸葛亮. 周瑜的文学形象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周瑜是一个小气不能容人的人,作者为了凸显诸葛亮的智慧,对历史上的周瑜形象做了较大的改动,比如<草船借箭>的故事,但<三国演义>终是虚构故事,与历史不符. 在唐诗宋词里,周瑜颇受士大夫喜爱称羡,范成大的"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