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意思是什么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意思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意思是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表示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这句话出自《荀子.哀公》。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含义非常简单,就是把一个政权看作“舟”,而百姓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意思大致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原文见《荀子.哀公》篇,是荀子讲述孔子与鲁哀公的一段对话。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寡人未尝知哀也,未尝知忧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孔子曰:“君之所问,圣君之问也,丘、小人也,何足以知之?”曰:“非吾子无所闻之也。”孔子曰:“君入庙门而右,登自胙阶,仰视榱栋,俯见几筵,其器存,其人亡,君以此思哀,则哀将焉而不至矣?君昧爽而栉冠,平明而听朝,一物不应,乱之端也,君以此思忧,则忧将焉而不至矣?君平明而听朝,日昃而退,诸侯之子孙必有在君之末庭者,君以此思劳,则劳将焉而不至矣?君出鲁之四门,以望鲁四郊,亡国之虚则必有数盖焉,君以此思惧,则惧将焉而不至矣?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时间: 2024-11-03 21:59:52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意思是什么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意思的相关文章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明了什么道理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出自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明了当我们恰当利用事物时,它就会对我们有利,反之就会有弊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源于古代思想家对君臣关系的论述,告诉我们人民群众的力量对于统治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出处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出自<荀子.哀公>,原文如下: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寡人未尝知哀也,未尝知忧 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孔子曰:"君之所问,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谁的名言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谁的名言意思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荀子的名言.语出<荀子·哀公>,其原文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意思是君主如船,百姓如水,水既能使船安稳地航行,也能使船沉没.意指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比喻民心向背决定生死存亡. 荀子简介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一说时人相尊而号为卿),[33]战国末期赵国人,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哲学道理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哲学道理是什么

道理是:矛盾是对立统一的,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人民与君王是对立统一的,人民能成就君王,更能推翻君王的统治.这句话是为了告诫君王要善待人民.它出自邯郸籍著名思想家荀况之笔,在他的不朽著作<荀子·王制>篇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相关故事 唐贞观后期,魏征在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意思是说: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只在人心背离.水能载船也能翻船,所以应该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是谁的名言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含义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出自<荀子·王制>,是荀子的名言.原文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常以此话告诫众人,因此也有说法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是李世民的名言.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意思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字面意思是:水可以载着舟行驶,同样也可以让舟覆灭.实际上,这句话将百姓比作水,将君主比作舟.百姓就好像是载舟的水,天子就好似水面上的一片舟.这句话比喻一样事物往往存在两面性. 李世民的简介 李世民

贞观之治是哪个皇帝 贞观之治是哪个皇帝

是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开创的,在其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的农耕措施.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一片繁荣的景象.因其时年号为"贞观" ,故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1.吸取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关系.正确处理君臣关系,把君比作舟,把民比作水,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正确处理君臣关系,善于用人,虚心纳谏.使决策正确,政治清明. 3.完善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

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的意思 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的意思

意思是:魏征来找唐太宗议事,一直没走,唐太宗怀中的鹞被捂死了.相传,唐太宗得了一只鹞,他很喜欢,就一直拿在手上把玩.结果远远的看到魏征来了,他怕魏征说他玩物丧志,就把鹞藏到怀里面.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 1.魏征进谏,凡是他认为正确的意见,必定当面直谏,坚持到底,决不背后议论. 有一次,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说:"魏征每次向我进谏时,只要我没接受他的意见,他总是不答应,不知是何

疾风知劲草全诗及翻译赏析 疾风知劲草作者

全诗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翻译 在猛烈狂疾的大风中才能看得出是不是强健挺拔的草,在激烈动荡的年代里才能识别出是不是忠贞不二的臣.一勇之夫怎么懂得为公为国为民为社稷的正义的道理,而智勇兼具的人内心里必然怀有忠君为民的仁爱之情. 赏析 这首诗盛赞萧瑀的仁德.前两句写识人,句用恰切的比喻,颂扬萧瑀在动乱和危难时刻经受住了考验,表现出一个臣子的忠诚和立场.后两句写知人善用,以反衬正,欲扬先抑,着意突出萧瑀作为一个智者所具备的仁义之心. <赐萧瑀>注释 ⑴萧瑀:字时文,隋

寡人之于国也告诉我们的道理 寡人之于国也启示

<寡人之于国也>告诉我们想要实现王道思想,首先要端正态度,不要怨天尤人,应该从自己做起.要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集体团结,就必须懂得爱护每个人,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才能得到拥戴,才能继续做好他的官.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