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水暖鸭先知这首诗的全诗是什么 春江水暖鸭先知全诗

  全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该句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翻译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是芦苇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注释

  ⑴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一说于江阴)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⑵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⑶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上:指逆江而上。

  ⑷归鸿:归雁。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⑸依依:不舍之貌。归人:回家的人。

  ⑹朔漠:北方沙漠之地。

  ⑺更待:再等;再过。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赏析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

  诗的三四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创作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一说此诗作于江阴。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作者介绍

  苏轼,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年)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放纵不羁,雄浑豪迈,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时间: 2024-08-28 21:09:40

春江水暖鸭先知这首诗的全诗是什么 春江水暖鸭先知全诗的相关文章

牧童遥指杏花村是哪首诗作者是谁 牧童遥指杏花村全诗翻译

"牧童遥指杏花村"是<清明>这首诗,作者是杜牧,全诗通过描述清明时节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心里的落寞与深深的思念之情. <清明>原文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翻译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清明>注释 ⑴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这首诗的意思 白玉为堂金作马的全诗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出自<红楼梦>,全诗意思如下:金陵贾家的富贵不是编造的,贾家用白玉砌大堂,用黄金铸骏马:阿房宫延绵三百里,也住不下金陵史家的人:东海龙王缺少白玉床,还要向金陵王家借用白玉床:金陵薛家财富多到毫不在乎,视珍珠如粪土,视金银如破铜烂铁. 白玉为堂金作马的出处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出自<红楼梦>第四回中的俗谚歌谣,由老百姓的口头创作,诗名为<护官符>. 全诗记录了金陵四个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大族名宦之家

题西林壁整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题西林壁的全诗意思

<题西林壁>的意思: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都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们之所以无法辨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赏析 诗的前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这两句奇思妙发,将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全诗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的全诗内容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出自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三五七言>,全诗内容为: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hái)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全诗意思为:秋风凌清,秋月明朗.风中的落叶时聚时散,寒鸦本已栖息,又被明月惊起.朋友盼着相见,却不知在何日,这个时节,这样的夜晚,相思梦难成. 此诗写在深秋的夜晚,抒情主人公望见了高悬天空的明月,和栖息在已经落完叶子的树上的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全诗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哪首诗

"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徐锡麟的<出塞>,全诗为"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但"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作者晓年写作的一篇短文,改自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不是一首诗."青山处处埋忠骨"和"何须马革裹尸"出自两个不同的地方."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作者晓年写作

少年易老学难成这首诗的全诗 少年易老学难成这首诗的全诗是什么

"少年易老学难成"这首诗的全诗如下: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这首诗的作者是朱熹,诗名为<劝学诗 / 偶成>."少年易老学难成"的意思是年轻的时候容易学习,等到老了,学问就难成了. 译文: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没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

共剪西窗烛巴山夜雨时全诗 却话巴山夜雨时是哪首诗

"何当共剪西窗烛"出自<夜雨寄北>,全诗原文为: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 <夜雨寄北>的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但日期还不能够确定.眼下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池塘. 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思念你! <夜雨寄北>的赏析 写作这首诗时,诗人远在东川,而他的妻小却远在长安

一揽众山小出自哪首诗 一览众山小全诗是什么

"一览众山小"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抒发了诗人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该诗是杜甫二十九时,到兖州探望父亲后途经泰山所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杜甫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公元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

画眉深浅入时无全诗谁写给谁的 画眉深入时浅无是哪首诗

全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近试上张籍水部>是作者朱庆馀写给主考官张籍的行卷诗.全诗翻译:洞房里,昨天夜里留着的红烛一夜没熄:新媳妇等待天亮到堂前去拜见公婆.她梳妆打扮完低声问丈夫:我描画的眉毛,颜色深浅是否合宜? <近试上张籍水部>这首诗前两句渲染典型新婚洞房环境并写新娘一丝不苟地梳妆打扮.后两句写新娘不知自己的打扮能否讨得公婆的欢心,担心地问丈夫她所画的眉毛是否合宜. <近试上张籍水部>此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