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翻译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意思

  翻译:如果凭着一统天下的大国,却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该句出自苏洵的政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六国论》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翻译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由于割地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因为他们失去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啊!”

  秦国除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还得到诸侯的割地贿赂),小的就获得城镇,大的就获得都市,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有一百倍,把诸侯贿赂秦国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所失去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有一百倍。

  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就不在于战争了。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因而才有一点点土地。可是子孙们看待它却很不珍惜,拿它来送人,就像抛弃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后才能睡上一夜安稳觉。

  待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打来了。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没有满足;谁送给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谁就越急。所以不用打仗,谁强谁弱、谁胜谁败就已分得清清楚楚了。六国落到灭亡的地步,按理本来应当这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像抱着柴草救火,柴草没有烧完,火就不会熄灭。”这话说得在理啊!

  齐国不曾割地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啊。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就不能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啊。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多次作战,败少胜多。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受谗言被赵王杀害,都城邯郸就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它用兵抵抗却没能坚持到底啊。

  况且燕赵正处在其他国家被消灭了的时候,可说是智谋已尽,力量单薄,战败而亡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啊。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秦国,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较量,也许还不容易估量呢。

  唉!如果六国把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非凡的人才,齐心协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担心秦国人连饭也咽不下喉呢。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可是还有能够不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的形势。如果凭着一统天下的大国,却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六国论》注释

  1、兵:兵器

  2、善:好。

  3、弊在赂秦: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赂,贿赂。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

  4、道:原因

  5、或曰:有人说。这是设问。下句的“曰”是对该设问的回答。

  6、率:都,皆。

  7、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

  8、完:保全。

  9、以攻取:用攻战(的办法)而夺取。

  10、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地方。

  11、其实:它的实际数目。

  12、所大欲:所最想要的(东西),大,最。

  13、厥先祖父:泛指他们的先人祖辈,指列国的先公先王。厥,其。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祖父,祖辈与父辈。

  14、暴(pù)霜露:暴露在霜露之中。意思是冒着霜露。和下文的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都是形容创业的艰苦。

  15、视:对待

  16、举以予人:拿它(土地)来送给别人。实际是举之以予人,省略了之,代土地。

  17、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18、厌:同“餍”,满足。

  19、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诸侯)送给秦的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也越厉害。奉,奉送。弥、愈,都是“更加” 的意思。繁,多。

  20、判:决定。

  21、至于:以至于。

  22、颠覆:灭亡。

  23、理固宜然:(按照)道理本来就应该这样。

  24、“以地事秦……火不灭”:语见《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事,侍奉。

  25、此言得之:这话对了。得之,得其理。之,指上面说的道理。

  26、终:最后。

  27、继:跟着。

  28、迁灭:灭亡。古代灭人国家,同时迁其国宝、重器,故说“迁灭”。

  29、与嬴:亲附秦国。与,亲附。嬴,秦王族的姓,此借指秦国。

  30、既:连词,既然

  31、免:幸免。

  32、始有远略: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这句中的“始”与下文“至丹”的“至”,“洎牧”的“洎”,“用武而不终”的“不终”,互相呼应。

  33、义: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

  34、斯:这。

  35、始:才。

  36、速:招致。

  37、再:两次。

  38、却:使······退却。

  39、洎(jì):及,等到。

  40、以:因为

  41、谗:小人的坏话。

  42、邯郸为郡:秦灭赵之后,把赵国改为秦国的邯郸郡。邯郸,赵国的都城。

  43、 革:改变,除去。殆:几乎,将要。

  44、智力:智谋和力量(国力)。

  45、向使:以前假如。

  46、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负存亡的命运。数,天数。理,理数。皆指命运。

  47、当(tǎng):同“倘”,如果。

  48、易量:容易判断。

  49、以:用。

  50、礼:礼待。名作动。

  51、食之不得下咽也 :指寝食不安,内心惶恐。下,向下。名作动。咽,吞咽。

  52、势:优势。

  53、而:却。

  54、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

  55、劫:胁迫,劫持。

  56、日:每天,一天天,名作状。下文“月”同。

  57、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胁迫啊!

  58、可以:可以凭借。

  59、苟:如果。

  60、下:自取下策。一本无“下”。

  61、从:跟随。

  62、故事:旧事,先例。

  63、下:指在六国之后。

  《六国论》赏析

  《六国论》一开始,首先提出了六国破灭的原因。劈头四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就斩钉截铁地给六国之所以灭亡定下结论。接着苏洵再从“赂秦”的两个方面来论述这种做法的后果。

  在接下来的两段文章里,作者又分别就“赂秦”的国家和不“赂秦”的国家,论述了它们各自灭亡的具体原因。

  文章的第四段是作者就以上的论述发表感慨。第四段的头几句是一种设想,为六国筹划怎样对付秦国。第三段末尾的设想,是仅仅就六国改变它们各自的方针路线来立论,所以只说胜负存亡“或未易量”,没有加以肯定。则进一步指出必须发愤图强,敢于斗争,并且团结一致,联合抗秦。

  文章的第五段是作者继续发表意犹未尽的感慨,不同于第四段,第四段的感慨针对的是历史,第五段的感慨针对的是现实。整篇《六国论》,应该说到前一段的就结束了。从全文的布局来看,也收结得沉着有力。

  《六国论》创作背景

  《六国论》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一是苏洵论述的六国灭亡那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借以了解苏洵立论的根据;二是苏洵所处的北宋时代的历史状况,借以明确苏洵撰写《六国论》的针砭现实的意义及其写作上的特点。

  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因而实行中央集权制度,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为了防范武将军权过重,严令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

  将官经常轮换,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致使军队没有战斗力。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也造成军事上的衰颓。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辽、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

  到北宋中期,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北宋政府实不限制兼并的政策,土地集中现象严重,贵族占有大量土地,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辽和西夏上贡大量银两以及商品。

  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辽、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也就是说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积贫积弱,而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六国论》作者介绍

  苏洵,北宋著名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相传二十七岁时才发愤为学,应进士和茂才异等考试皆未中。于是愤而自焚平日所著文章,再度闭门潜心读书,终于博通六艺及诸子百家著作,撰写文章下笔顷时数千言。

  嘉祐间,得当时名盛一时的翰林学士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后与姚辟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后不久去世。

  他主张抵抗辽的攻掠,对大地主的土地兼并、政治特权有所不满。为文擅长策论,语言明畅,笔力雄健,奔腾驰骋,纵横捭阖,老辣犀利,很有战国纵横家笔意。与其子轼、辙,合称“三苏”,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有《嘉祐集》行世。

时间: 2024-08-28 22:33:08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翻译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意思的相关文章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翻译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翻译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翻译: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原句出自北宋文学家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原文如下: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仅"三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论>.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

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翻译 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的意思

"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翻译: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轻的了.语句出自韩婴的<周公诫子>.<周公诫子>是中国著名的古训,选自<韩诗外传>.说的是周公告诫儿子立国的道理.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周公诫子>以"握发吐哺"形容君王为国礼贤下士,殷切求才:以六种"谦才"强调谦虚谨慎是理天下.成大业的第一要素. 作品原文: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

苟以天下之大翻译 苟以天下之大意思

翻译:如果凭着一统天下的大国.苟:如果.该句出自苏洵所作的<六国论>,<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六国论>原文 六国论 宋·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

是又在六国下矣翻译 是又在六国下矣意思

翻译: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下:指在六国之后. "是又在六国下矣"出自苏洵的政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六国论>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选择蹲便器不吃亏蹲便器十大品牌排行了解下 选择蹲便器不吃亏蹲便器十大品牌排行是什么

蹲便器十大品牌排行有:1.箭牌卫浴,2.TOTO,3.东鹏卫浴,4.美标卫浴,5.安华卫浴,6.九牧,7.恒洁卫浴,8.鹰卫浴,9.申鹭达卫浴,10.中宇厨卫.蹲便器十大品牌数据通过资料收集整理,基于大数据统计.人为根据市场及参数条件变化的分析研究专业测评而得出,是大数据.云计算.数据统计真实客观呈现的结果. 1.箭牌卫浴创建于1994年,箭牌家居集团旗下知名卫浴洁具品牌. 2.TOTO东陶始创于1917年日本,智能卫浴全球性品牌,日本历史悠久的卫生设备厂家. 3.东鹏卫浴始创于1994年,十大

苟得良有司亦足治其一邑翻译 苟得良有司亦足治其一邑的翻译

苟得良有司亦足治其一邑翻译:假如得到好官吏,治理一个邑足够了.该句出自清代文人戴名世创作的一篇散文<乙亥北行日记>.逐日地记述作者从南京到北京的旅途中二十几天的见闻感触,内容非常丰富:有沿途风光和人情风俗的描写,有旅途名胜古迹的记述,有朋友交情的实录,有山川形势的分析,有旅行的疲劳困顿的描摹,有国计民生的忧虑,有奸民猾吏趁机勒索的揭露;好像一轴画卷逐渐展开,最后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广阔的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的图画. <乙亥北行日记>原文 六月初九日,自江宁渡江.先是浦口刘大山过余,要与同

项王军壁垓下翻译 项王军壁垓下原文翻译

项王的部队在垓下修建了军营,但士兵稀少粮也没有了,四面八方的汉军及诸侯兵把他们团团包围了好几层.深夜,项王的士兵们听到汉军从四面八方唱起了楚地的歌曲,这不禁让项王大为吃惊,说:"难道汉已经完全取得了楚地?怎么这么多楚国人唱歌呢?"于是项王连夜起来,在帐中饮酒. 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有骏马名骓,项王一直骑着.这时候,项王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诗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呀骓马不再往前闯!骓马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怎么安排你呀才妥善?

洛阳处天下之中全文翻译 洛阳处天下之中怎么翻译

"洛阳处天下之中"的翻译是洛阳地处全国的中部."洛阳处天下之中"出自<书洛阳名园记后>.<书洛阳名园记后>的文言文选节翻译:洛阳处于中国的中心,凭藉肴山与渑池的险阻,控制秦川和陇山的要冲,并且充当了赵.魏两地的堡垒,可以说是四方必争之地了.中国若是平安无事还算罢了,一旦发生变乱,洛阳必将首先遭受兵灾.因此我曾经说过:"洛阳的兴盛与衰败,便是中国安定和战乱的预兆啊!" 当唐代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在东都洛阳建馆舍.置宅第的

字付大儿看盐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翻译 字付大儿看盐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文言文翻译

"字付大儿看:盐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的意思是:儿子请看:盐菜与黄豆一起吃,他的味道和胡桃滋味很相似."字付大儿看:盐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在临死之前写给知县的一首诗,主要表达了他不肯屈服于官威之下,对官场黑暗嗤之以鼻的态度. 资料拓展 金圣叹,名采,字若采.一说原姓张,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自称泐庵法师.金圣叹的主要成就在于文学批评,对<水浒传>.<西厢记>.<左传>等书及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