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凉好个秋出自哪首诗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翻译

  “天凉好个秋”出自《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这首词是辛弃疾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翻译

  少年时,因为不理解愁苦的滋味,为了写出好的新词,经常登高望远,无愁苦而勉强说有愁苦。然而如今,我已人到中年,饱经忧患之苦,生活历尽艰辛。这些愁苦,有的不能循泪棵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说也说不尽,还是不说罢了。唉!只好说,天凉了,秋天到了。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注释

  1、丑奴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双调四十四字,前后片各三平韵。

  2、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3、少年:指年轻的时候。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4、“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5、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6、欲说还休: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休,停止。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

  全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在思想感情方面,这首词的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因此,他不知何为“愁”,“爱上层楼”,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也只有不懂忧愁为何物时才有兴致登上高楼,效仿前辈的文人雅士们抒发一下所谓的忧苦之情。到了下片时,话锋一转到了如今,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

作者怀着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不仅让他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这所有的愁绪着重体现在这里的“尽”字,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时间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间,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他无心赏玩。眼看国是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时间: 2024-12-14 06:11:25

天凉好个秋出自哪首诗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翻译的相关文章

天凉好个秋全诗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

全诗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天凉好个秋"出自宋代词人辛弃疾所创作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翻译 少年时我不懂什么是忧愁,闲来时喜欢登上高楼.我喜欢登上高楼,为写新词无愁也要勉强说愁. 如今我已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愁而又不说愁.想说愁而又不说愁,却说"天气凉爽好一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注释 ⑴丑奴儿:词牌

梅如故出自哪首诗 梅如故是出自哪首诗

梅如故没有出自哪首诗,出自墨宝非宝写的小说<一生一世美人骨>的句子.<一生一世美人骨>是2014年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在小说中周生辰给时宜介绍梅行的时候,时宜说:"残柳枯荷,梅如故."意思是惨败的柳叶.枯萎的荷叶,梅花还依旧像以前一样开放. 意思是人生到处都是急转弯,前一刻还是康庄之衢,说不定迎面就会冲上九曲十八弯的盘山路,还连小路牌都不给你看.谁会失重脱力,坠入山崖,谁又会平稳驶过,等待下一个转弯,只有老天知道. <一生一世,美人骨>其他经

月是故乡明的作者是谁 月是故乡明出自哪首诗

"月是故乡明"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该句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原诗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作者杜甫字子美,又称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汉族,河南巩县人,原籍湖北襄阳.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世界文化名人.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

林深时见鹿出自哪首诗 树深时见鹿原文

林深时见鹿出自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中"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这句话在网络上特别流行,被无数失落的人们拿来引用,以寄托心中愁思与哀伤.此诗是李白二十岁以前的作品,风格清丽,充满着年轻人的朝气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树深时见鹿原文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唐]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树深时见鹿译文 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繁盛带着点点露水.树林深处,野鹿时隐时现,正午时来到

一览众山小出自哪首诗 一览众山小这首诗是谁写的

一览众山小出自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望岳>,这首诗描绘出了泰山壮丽的风景,也表达出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作品原文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

洛阳城里见秋风出自哪首诗 洛阳城里见秋风是哪首古诗

"洛阳城里见秋风"出自古诗<秋思>,是我国唐代诗人张籍所作,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译文 洛阳城里刮起了瑟瑟秋风,心中思绪翻涌想写封家书问候平安. 又担心时间匆忙,诉不尽心中情思,在送信之人即将出发前再次打开信封检查. 赏析 <秋思>这首诗描写了作者的心理活动,作者从洛阳城刮起秋风写起,然后描写出自己寄家书时的心理活动和行动细节,将自己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富贵百年能几何出自李白的 富贵百年能几何出自哪首诗

富贵百年能几何出自李白的<悲歌行>,这是一首杂言古诗.这首诗的最后一段算是对李白一生中理想与现实矛盾冲突的生动阐释.李白豪放洒脱,酒便是这种性格不可缺少的陪衬品,从而形成了酣畅恣肆,奔腾雄奇的艺术个性. 作品原文 悲歌行 悲来乎,悲来乎. 主人有酒且莫斟,听我一曲悲来吟. 悲来不吟还不笑,天下无人知我心. 君有数斗酒,我有三尺琴. 琴鸣酒乐两相得,一杯不啻千钧金. 悲来乎,悲来乎. 天虽长,地虽久,金玉满堂应不守. 富贵百年能几何,死生一度人皆有. 孤猿坐啼坟上月,且须一尽杯中酒. 悲来乎,悲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全诗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哪首诗

"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徐锡麟的<出塞>,全诗为"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但"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作者晓年写作的一篇短文,改自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不是一首诗."青山处处埋忠骨"和"何须马革裹尸"出自两个不同的地方."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作者晓年写作

秋词这首诗的诗意是什么 秋词刘禹锡的诗意是什么

<秋词>的意思: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悲叹秋天的萧瑟寂寥,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一只仙鹤排开云层,冲上秋日的晴空,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这首诗歌颂了秋天的美好,表现出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 <秋词>的原诗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的赏析 诗人在全诗开篇就否定了前人的悲秋观念,表明这首诗将要一反常态,非悲秋之作,而是颂秋之作,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襟以及高扬的精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即以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