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翻译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意思

  翻译: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该句出自《论语·子罕》,《论语·子罕》是春秋战国的语录体散文,本篇共包括31章,涉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对其师的议论。此外,还记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动。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原文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原文翻译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注释

  (1)三军:12500人为一军,三军包括大国所有的军队。此处言其多。

  (2)匹夫:平民百姓,主要指男子。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赏析

  “理想”这个词,在孔子时代称为“志”,就是人的志向、志气。“匹夫不可夺志”,反映出孔子对于“志”的高度重视,甚至将它与三军之帅相比。对于一个人来讲,他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任何人都无权侵犯。作为个人,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这就是中国人“人格”观念的形成及确定。

  《论语》创作背景

  《论语》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论语》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论语》作者介绍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时间: 2024-10-30 18:27:26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翻译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意思的相关文章

铸砚示志文言文翻译 铸砚示志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铸砚示志>译文:宋朝有个人叫做桑维翰,他的长相丑陋.形貌怪异,身子很短但脸很长.他经常看着镜子,对自己感到惊奇,说道:"七尺长的身躯,还不如一尺长的脸(看起来这么长)呢."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考官讨厌他的姓与"丧"同音,因此不录用他. 有的人劝他改作其它的行当(不要念书了),他就亲自铸了一个铁做的砚台对别人说道:"如果这个砚台穿孔了,我就改行."最后他在科举考试中以进士及第了. <铸砚示志>文言文原文 宋,桑维翰,人丑形

轩东故尝为厨翻译 项脊轩志原文

"轩东故尝为厨":轩的东面,过去曾经做过厨房.尝:曾经. "轩东故尝为厨"出自明代文学家归有光所作的一篇回忆性记事散文<项脊轩志>,全文以作者青年时代朝夕所居的书斋项脊轩为经,以归家几代人的人事变迁为纬,真切再现了祖母.母亲.妻子的音容笑貌,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三位已故亲人的深沉怀念. <项脊轩志>原文 项脊轩志 明·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殆有神护者翻译 项脊轩志原文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翻译:这座轩曾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烧掉,大概是有神灵在保佑吧.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出自明代文学家归有光所作的一篇回忆性记事散文<项脊轩志>,全文以作者青年时代朝夕所居的书斋项脊轩为经,以归家几代人的人事变迁为纬,真切再现了祖母.母亲.妻子的音容笑貌,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三位已故亲人的深沉怀念. <项脊轩志>原文 项脊轩志 明·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翻译 项脊轩志原文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翻译:借来的书堆满书架,时卧时起,长啸高歌.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出自明代文学家归有光所作的一篇回忆性记事散文<项脊轩志>,全文以作者青年时代朝夕所居的书斋项脊轩为经,以归家几代人的人事变迁为纬,真切再现了祖母.母亲.妻子的音容笑貌,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三位已故亲人的深沉怀念. <项脊轩志>原文 项脊轩志 明·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翻译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意思

翻译: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该句出自<论语·子罕>,<论语·子罕>是春秋战国的语录体散文,本篇共包括31章,涉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对其师的议论.此外,还记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动.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注释 (1)三军:12500人为一军,三军包括大国所有的军队.此处言其多. (2)匹夫:平民百姓,主要指男子.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赏析

绝句志南翻译 绝句志南翻译赏析

<绝句>作者僧志南,翻译为:把小船停放拴在岸边的古木树荫下,拄着藜仗,慢慢走过桥,向东而去.春天杏花绽放,飘飞的雨丝轻轻地沾在衣服上,像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微风轻轻吹拂人的面庞,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陶醉. <绝句>原文: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作者僧志南是南宋诗僧,志南是他的法号,生平不详.这首诗记述了作者一次游览的过程,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春风的柔和温暖,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 古人把应花期而来的风,称为花信风.从小寒到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的翻译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翻译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交给你三支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这句话出自宋代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部分原文: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译文: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支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王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翻译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意思

翻译: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桃花源记>原文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

非淡泊无以明志的意思 非淡泊无以明志的翻译

"非淡泊无以明志"的意思: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 "非淡泊无以明志"出自<诫子书>,<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 <诫子书>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