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翻译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意思

  翻译: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出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所写的《答司马谏议书》,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

  答司马谏议书

  某启: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答司马谏议书》翻译

  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虽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

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

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

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

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实在仰慕到极点。

  《答司马谏议书》注释

  1、某:自称。启:写信说明事情。

  2、蒙教:承蒙指教。这里指接到来信。

  3、窃:私,私自。这里用作谦词。君实:司马光的字。古人写信称对方的字以示尊敬。游处:同游共处,即同事交往的意思。

  4、操:持,使用。术:方法,主张。

  5、强聒(guō):硬在耳边啰嗦,强作解说。聒:语声嘈杂。

  6、略:简略。上报:给您写。回信:指王安石接到司马光第一封来信后的简答。

  7、重(chóng)念:再三想想。视遇厚:看重的意思,视遇:看待。

  8、反复:指书信往来。卤莽:简慢无礼。

  9、具道:详细说明。所以:原委。

  10、冀(jì):希望。

  11、儒者:这里泛指一般封建士大夫。

  12、名实:名义和实际。尤在名实,一作尤在于名实。

  13、怨谤(bàng):怨恨,指责。

  14、人主:皇帝。这里指宋神宗赵顼。

  15、议法度:讨论、审定国家的法令制度。修:修订。

  16、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员。

  17、举:推行。

  18、辟邪说:驳斥错误的言论。辟,驳斥,排除。

  19、难(nàn):责难。壬(rén)人:佞人,指巧辩谄媚之人。

  20、固:本来。前:预先。

  21、恤(xù):关心。同俗自媚于众:指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

  22、上:皇上。这里指宋神宗赵顼。乃:却。

  23、抗:抵制,斗争。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士大夫”。

  24、汹汹然:吵闹、叫嚷的样子。

  25、盘庚:商朝中期的一个君主。商朝原来建都在黄河以北的奄(今山东曲阜),常有水灾。为了摆脱政治上的困境和自然灾害,盘庚即位后,决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西北)。这一决定曾遭到全国上下的怨恨反对。后来,盘庚发表文告说服了他们,完成了迁都计划。事见《尚书·盘庚》。

  26、胥(xū)怨:全都抱怨。胥:皆。

  27、改其度:改变他原来的计划。

  28、度(duó)义:考虑是否合理。度:考虑,这里用作动词。

  29、是:这里用作动词,意谓认为做得对。

  30、膏泽:施加恩惠.这里用作动词。

  31、一切不事事:什么事都不做。事事,做事。前一“事”字是动词,后一“事”字是名词。

  32、守前所为:墨守前人的作法。

  33、所敢知:愿意领教的。知,领教。

  34、不任(rén)区区向往之至:意谓私心不胜仰慕。这是旧时写信的客套语。不任,不胜,受不住,形容情意的深重。区区,小,这里指自己,自谦词。向往,仰慕。

  《答司马谏议书》赏析

  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

  这篇短信笔力精锐,文字经济而富有说服力,语气委婉而严正,既不伤害私人的友谊,也不向反对的意见妥协。作者的修辞和逻辑推理是根据对具体的人、具体的场合,运用了反驳、引导、对比、证明、启发、类推等方法,由近及远、由远及近、层层逼进进行的,它是驳念性政论文的典范之作。

  《答司马谏议书》创作背景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第二年,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三封长信——《与(王)介甫书》责难王安石。

  他还列举实施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等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则写了《答司马谏议书》回复。

  《答司马谏议书》作者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

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

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文。

时间: 2024-11-08 22:00:46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翻译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意思的相关文章

且对东君痛饮 莫教华发空催翻译 且对东君痛饮,莫教华发空催

"且对东君痛饮,莫教华发空催".它的意思是"暂时对着太阳痛快的喝酒,不要让白头发白长了." "且对东君痛饮,莫教华发空催."选自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且对东君痛饮>.他的原文为"且对东君痛饮,莫教华发空催.琼瑰千字已盈怀,消得津头一醉.休唱阳关别去,只今凤诏归来.五云两两望三台,已觉精神聚会."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豪放派词人,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很高成就,有"词中之龙"之称.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翻译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意思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翻译: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该句出自<答司马谏议书>,<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 答司马谏议书 某启: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翻译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的翻译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的意思是:赵国强大,燕国弱小,而您受宠于赵王.所以燕王想要与您结交.现在您是从赵国逃亡到燕国去.这句话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翻译 触龙说赵太后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翻译:于是就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出自<触龙说赵太后>,本文写的就是在强敌压境,赵太后又严历拒谏的危急形势下,触龙因势利导,以柔克刚,用"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说服赵太后,让她的爱子出质于齐,换取救兵,解除国家危难的故事,歌颂了触龙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质和善于做思想工作的才能. <触龙说赵太后>原文 触龙说赵太后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及次日临政处绝如流的翻译 及次日临政处绝如流的翻译为

"及次日临政处绝如流"的翻译:到第二天处理政事的时候,处理决断很快,如流水一般."及次日临政处绝如流"出自<宋史·赵普传>,原文片段为: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原文片段译文为: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但学问很少,等做了宰相,太祖经常用读书去劝告他.赵普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

冀君实或见恕也的见是什么意思 冀君实或见恕也中见的意思

冀君实或见恕也中"见"的意思:助词,无实意.整句的意思: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该句出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所作的<答司马谏议书>,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 答司马谏议书 某启: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

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翻译 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如何翻译

"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的意思是:承蒙您惠临敝国并为我们的国家求福,忍辱接纳我们国君,这正是我们国君的心愿.这句话出自先秦左丘明的<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句中的"徼"意为"求福":"敝邑"则是屈完对自己国家的谦称:"辱"在句中表示敬意,意为"屈辱".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原文及翻译 原文: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

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的意思 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的翻译

"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的意思:从早晨到晚上一直在看着天色云霞,行走时想念你啊,坐着时也是想念你!"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出自明代唐寅的所创作的<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此词以女子口吻,表现离别相思之情,是一首闺怨词.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原文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明·唐寅 雨打梨花深闭门,孤负青春,虚负青春.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

再游桃花源和桃花源记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再游桃花源原文及翻译

<再游桃花源>表达的是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喜爱之情,而<桃花源记>表达的是作者对一个远离世俗战乱与压迫的大同社会的向往之情.同时前者描绘的是现实中的美景,后者描绘的是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 <再游桃花源> 袁中道 [明代] 明日过桃源县,之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瘦削.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坐.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溯源而上,屡陟弥高,石为泉啮,皆若灵壁. 注释 踞:蹲坐. 泊:停泊. 可:大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