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行结合是谁提出的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

  学思行结合是我国教育家孔子提出来的,这是他的教育思想之一,他的教育方法有: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并重。

  学思行并重

  早在公元前6世纪,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丰富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一思一行的统一过程。后来的儒家思孟学派进一步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其重点在说明学习过程。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

时间: 2024-09-03 07:08:47

学思行结合是谁提出的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的相关文章

孔子教育思想有教无类还有什么 孔子提出什么教育思想

孔子提出的教育思想分别是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孔子还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放在首要地位,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启蒙教育,孔子的教育思想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孔子简介 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与教育家,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名丘,字仲尼,相传有弟子三千人,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教出不少有才能的学生,孔子晚年修<诗>.<书>.<礼>.<乐>,序<周易>,撰<春秋>. 孔子的道德教育 孔子道德

孔子提出的教学原则 孔子的教学原则包括

孔子在教学上,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学行兼顾.博约结合.学以致用.以身作则等教育教学原则. 孔子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称"孔圣人".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把"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在教育上,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学习方法上主张"学思结合&

浅议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

民贵君轻思想是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对中国后世的思想家有极大的影响.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的句子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孟子>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

兼爱非攻是哪个学派思想家提出的 兼爱非攻是哪个学派思想

兼爱非攻是墨家学派的思想家提出的."兼爱"."非攻"是墨家学派的核心主张."兼爱"指的是爱所有人,是指不分亲疏.不分远近的普遍的爱,强调"爱无差等"."非攻"指的是反对非正义的战争. 兼爱非攻是什么意思 兼爱非攻是墨家的核心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要互助互爱,才能实现和平共处,社会才能处于一种最好的状态.兼爱就是兼相爱,交相利.就是爱人,爱百姓而达到互爱互助,而不是互怨互损. 非攻就是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对防

言必行行必果出自于哪里 言必行行必果的出处

言必行行必果出自<论语·子路>,是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的中的著作.原文是"言必信,行必果"后来逐渐演化成言必行,行必果.言必行行必果释义:说出的事一定可信,说了就一定守信用,一定办到.指说出的话一定要足以信任,行动一定要有结果. <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原句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中子贡和孔子的对话.<论语·子路>是出自<论语>的文章,共有30篇,有关于如何治理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翻译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意思

翻译: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该句出自<论语·卫灵公>,本篇包括42章,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原文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翻译 子贡问孔子问道:"有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翻译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意思

翻译: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该句出自<论语·卫灵公>,本篇包括42章,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原文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原文翻译 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出自哪里 《论语·卫灵公》原文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出自<论语·卫灵公>.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指有过错却不加以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错,意指劝导人改过.第一个过字:有过错(动宾短语),第二个过字:过错(名词).该篇包括42章,本篇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论语·卫灵公>原文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

三月不知肉味形容什么 三月不知肉味形容什么文体

三月不知肉味是指在三个月内,吃肉都不知味道.形容专心一意,全神贯注,别的事都不放在心上.现亦用以形容清贫,谓三个月没有吃过肉.出自于<论语·述而>.全文如下: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翻译为: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后,三个月吃肉感觉不到肉的香味.感叹道:没想到听<韶>乐能达到如此境界啊! 周朝时期,孔子出使齐国,齐国是韶乐和武乐的正统流传之地.孔子到达齐国时正逢齐王举行盛大的宗庙祭祀,孔子亲临大典,聆听了三天韶乐和武乐的演奏.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