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天上宫阙的阙是什么意思 不知天上宫阙出处

“不知天上宫阙”中阙的意思是:宫殿。“不知天上宫阙”出自苏轼所作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翻译

丙辰年中秋,通宵畅饮,大醉而归,写了这首词——并有些思念弟弟苏辙。

  怎么才能知道月亮圆缺的规律呢?我举杯遥问苍穹。不知道天宫里,现在是何年月?我本可以和着这清风扶摇而上去问问故人,只怕高楼红墙、层楼叠榭,我经不住那高处的寒意。而那九天之上的风光又哪里比得上此刻银光乍泄下,犹如宫娥起舞的影和这水波微荡的风呢?

  流光瞬息,月儿从高楼檐角,又跳入满是雕花团簇的窗棂,盯着我这样辗转反侧的外乡之人看啊看。月儿呀月儿我可有哪里惹恼了你吗,不然为什么要在我与亲朋分别的时候格外的圆呢?哎!其实我也知道自古以来这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就与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样,难以求全。只望远方的亲朋都平安喜乐,哪怕现在隔着万水千山,沐浴在这同一月色下,就和我们相聚时是一样的。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注释

  (1)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2)达旦:到天亮。

  (3)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4)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5)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6)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7)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8)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胜:承担、承受。

  (9)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

  (10)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11)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人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12)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13)此事: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14)但:只。

  (15)千里共婵(chán)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人类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八月十五日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差至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熙宁九年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介绍

  苏轼,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年—1063年)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

  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时间: 2024-08-03 12:51:48

不知天上宫阙的阙是什么意思 不知天上宫阙出处的相关文章

唐代阙楼最高等级 唐代阙楼最高等级是什么

唐代阙楼最高等级是三出阙.阙是中国古代城门.宫殿或者陵园的一种标志性建筑.而作为礼制性建筑唐代阙楼的最高等级三出阙耸立在帝王居住的宫廷大门前面,是天下独尊的标志性建筑. 阙,在古建筑中是一种特殊的类型,它的发展变化很大.现存的地面古建筑中,要以阙为最早,汉代的地面古建筑除了一两处石祠以外,就是阙了.阙一般有台基.阙身.屋顶三部分. 中国古代阙发展到元明清三代,传统意义上的阙已经消失,只有皇宫正门还在继续使用,但是形制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完全从其他建筑群的标志地位退出. 随着历史的演变,阙由原来的

唐代阙楼最高等级 唐代阙楼有几个等级

唐代阙楼最高等级是三出阙."阙"是古代中国大门.城堡或是公墓的一种代表性建筑.伴随着历史时间的演化,阙由原先的单阙演化为组成的方式,慢慢产生最大级别的三出阙建筑,这类建筑在古代社会为君王专用型,影响力崇敬. 天子三出阙是中国古代最高礼制的都城门.是古代皇帝享用的的最高礼制.阙是门前道路两旁高起的建筑物,多建于宫殿之前,不仅是宫殿的重要装饰物,而且是国家颁布政教法令的地方,称之为"象魏".阙有单阙.二出阙.三出阙之分,天子用三出阙. "阙"是古代中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的翻译 失其所与,不知翻译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的意思是:依靠了他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去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 因人之力而敝之的出处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出自<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作者是春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左丘明.全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终于使郑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烦执事的意思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烦执事的意思翻译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烦执事"的意思是: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是有益的,我怎么敢来劳烦您做这件事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烦执事"出自先秦时期左丘明的<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全文讲述了烛之武游说秦穆公不要联合晋国攻打郑国一事.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q

东道主比喻什么样的人 东道主什么意思比喻什么人

东道主比喻接待宾客的主人.东道主出自左丘明的<左传·僖公三十年>,原文为: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当成东边大道上的主人. 出处 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於晋,且贰於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於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

戚继光的诗句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表达了 霜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表达了

戚继光的诗句中"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表达了诗人忠君爱国的赤诚之心以及期盼抗倭斗争能得到朝廷的充分支持的心情."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出自戚继光的<望阙台>. 望阙台 戚继光 [明代]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译文 在大海的寒波中,我同敌人周旋已有十年之久;我站在这里,遥望着京城宫阙. 我的心血如同千山万岭上的浓霜,洒向群峰,染红所有秋叶. 赏析 首句"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翻译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的翻译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翻译: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该句出自春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烛之武退秦师>,此文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其临危不惧.解除国难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杰出外交才能,为人赞叹.全文形象鲜明,语言优美,层次分明.组织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有力.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

苏轼定风波上下阙主要内容 定风波上下阙主要内容是什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上阙写了词人穿着竹杖和草鞋,在雨中的竹林里一边吟唱一边从容而过;下阙则描写了雨后的景象,诗人看到山头初晴的斜阳,心情舒畅,信步归去. <定风波·莫穿林打叶声>的创作背景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写于苏轼在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全词为醉归遇雨为主题.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他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全文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望阙台古诗意思 望阙台表达什么意思

<望阙台>的意思 在大海的寒波中,我在大海的寒波里驱驰战斗已有十年之久;我独自站在这里,遥望着京师的宫阙.我心上的热血就像是山岭上的浓霜,洒向群峰,染红千山万岭的秋叶.<望阙台>描绘了诗人东征西讨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诗人赤诚的报国热情. 望阙台 戚继光 [明代]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望阙台>的创作背景 <望阙台>创作于明嘉靖中,当时戚继光任福建总督,打击海盗,转战于闽.浙.粤之间,十年间屡立战功,基本扫清倭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