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故事

  端午节的起源

  中国的端午节为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有“初始”的意思,所以“端五”就是“初五”。端午节还被称为“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诗人节”等,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端午节最初为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在春秋之前就有在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的祭祀风俗,现在的端午节活动更加丰富,尤以湖北秭归县、黄石市、湖南省汨罗市、江苏省苏州市更具典型性。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主要是以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和曹娥等传说为主。

  纪念屈原: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的强烈反对,并遭馋言被免去官职,流放到沅、湘流域。其间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后来逐渐发展成棕子。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等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纪念伍子胥:

  也有人认为端午节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伍子胥的父兄均被楚平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投奔吴国,战胜楚国后将楚平王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等到夫差继位后吴军士气高昂,越国大败,伍子胥建议彻底消灭越国,但夫差不听,并且吴国大官收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伍子胥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人取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投江救父。相传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打渔时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到了五月初五这天曹娥投江救父,五日后抱出父亲的尸体。就此传为神话,人们为她立碑以表达对她的尊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其投江处修建曹娥庙。

  其他来源:

  在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中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原因主要在于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食,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张心勤在《端午节非因屈原考》中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日。1983年,刘德谦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说》中认为端午节源于夏至。

  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过端午节,不仅是大多数中国人的习俗,受中华文化的影响,端午节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时间: 2024-08-30 22:41:20

端午节的故事的相关文章

端午节小故事简短 端午节有什么小故事

端午节的故事: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将这些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 其他人们看见后也纷纷效仿.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原.后来,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然后在外面缠彩丝,也就是今天的粽子.自那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与

端午节的故事和传说 端午节的故事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举办时间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和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有关,相传,在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屈原听到了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便抱着石头投入了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的百姓听说了这件事,害怕屈原的身体被江里的鱼虾吃掉,纷纷拿来米团投入到江中,希望鱼虾吃饱了米粮,就不会再伤害掉屈原的身体了. 后来,就慢慢的变成了今天端午节赛龙舟.喝雄黄酒.吃粽子的风俗,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曹娥投江救父的故事 端午节的故事曹娥救父投江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的曹娥才十四岁,每天每夜沿着江边哭喊寻找父亲.过了十七天之后,曹娥在农历五月五日也投江自尽,五天之后被村里人找到.孝女曹娥虽然死了,但是她却能找到她父亲的尸首,并把他背到了江堤边,人们看到这个场景十分感动,认为是她的孝心感动了上苍. 当地父老乡亲帮忙埋葬曹家父女后,又在曹娥投江的旁边建造了一座曹娥庙,造了她的塑像,尊她为"孝女娘娘",并把小渔村叫做曹娥村,把那条江改成了曹娥江.每到曹娥跳水投江的那一天,曹娥庙里都会举行很盛大的庙会,很多

端午节由来的故事 端午节由来

最广为流传的就是纪念屈原的故事.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形成了端午节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由来的故事 一.纪念屈原 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传说在公元前340年,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在五月初五的时候,悲愤的投入汨罗江.老百姓没捞起屈原的尸体,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端午的时候会把

端午节的由来故事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本是南方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形成了端午节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的由来故事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比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还有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但是大家熟知的是纪念屈原说,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

端午节伍子胥的故事 端午节的由来故事

吴王夫差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请和,伍子胥看破了勾践的计谋,建议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后来夫差在太宰的挑拨下,赐死了伍子胥.伍子胥临死之前让人挖出他的眼珠,挂在吴国首都的东门上,要目睹越国灭掉吴国的过程.夫差闻言大怒,让人将伍子胥的尸体投入大江.后来,人们便把端午节作为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端午节伍子胥的故事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除了屈原的传说之外,也有一个关于伍子胥的故事.故事如下: 在阖闾死后,吴王夫差即位.夫差即位后,打败了越国后,吴国大夫伍子胥反对夫差对勾践放虎归山的行径,夫差不从.后来夫差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传统传说故事

现在端午节由来最普遍认可的传说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 端午节的由来还有人这样说,其真正来源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后来经过历史发展才衍变成了各种各样的传说. 纪念屈原已经是我国国人对传统节日端午节由来的认知.最早记录屈原死于五月五日的文献,是南朝梁的吴均所作<续齐谐记&g

吃粽子的来历 端午节粽子的故事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民间有吃粽子的习惯,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在战国时期屈原抱石投江,楚国人为了不让鱼虾啃食其身体,就划着船往江里扔饭团.鸡蛋等,此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吃粽子.赛龙舟的风俗. 古人对端午,有种种说法,邯郸淳<曹娥碑>说是祭伍子胥:"五月五日,时迎伍君."史载伍子胥尽忠于吴,后反被吴王夫差杀,抛尸于江,化为涛神.民间传说,伍子胥死于五月五日. <会稽典录>记,则为纪念曹娥;"女子曹娥,会稽上虞上.父能弦歌为巫.汉建武中,长沙区回忽见

端午节的由来故事 端午节的来历小故事

端午节起源于龙图腾祭祀,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附会纪念屈原跳江自尽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如今端午节文化内涵.端午节起源还和这些人物有关:屈原,曹娥,秋瑾. 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现在妇孺皆知.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