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的新桃和旧符指什么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的新桃和旧符是什么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的“新桃”和“旧符”指的是桃符,桃符是古代用于辟邪的桃木板,也指春联。“新桃换旧符”指的是用新的桃符换下旧的桃符。古时候的桃符一般刻着“神荼”、“郁垒”两位门神。

  《元日》的原诗

  王安石 〔宋代〕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春联的由来

  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时间: 2024-08-30 17:26:17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的新桃和旧符指什么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的新桃和旧符是什么的相关文章

诗词名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中的“杜康”指的是 名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中的“杜康”指的是

诗词名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中的"杜康"指的是美酒.根据<史记>记载,因杜康善酿酒,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在诗词中,多以"杜康"借指酒."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句诗的意思是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豪饮美酒,出自曹操创作的<短歌行>其一. 赏析:<短歌行二首>,是东汉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两首诗.第一首诗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诗人求贤如渴的思

蛛丝马迹中的马一开始是指什么 蛛丝马迹中的马一开始是什么

"蛛丝马迹"中的马一开始是指一种昆虫,学名突灶螽,常出没于灶台与杂物堆的缝隙中."蛛丝马迹"本意是通过挂下来的蜘蛛丝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从灶马爬过留下的痕迹可以查出灶马的去向. "蛛丝马迹"出自于<别雅序>,王家贲(清朝),原文: "大开通同转假之门,泛滥浩博,几凝天下无字不可通用,而实则蛛丝马迹,原原本本,具在古书." 灶马又称突灶螽,还有个民间俗名叫"灶鸡".灶马属于直翅目穴螽科,它的身体呈

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对同舍不羡慕的原因 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对同舍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

<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对同舍不羡慕的原因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句话的意思:因为我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穿上的享受不如别人.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学问的热爱与追求,表现出作者对精神追求的重视及其安于清贫.不慕富贵的品格. <送东阳马生序>的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19世纪60年代清朝统治集团中倡导洋务的首领人物是 19世纪60年代清朝统治集团中倡导洋务的首领人物

19世纪60年代,清朝统治集团中倡导洋务运动的首领人物是恭亲王爱新觉罗·奕䜣和军机大臣文祥,两者是洋务运动在中央的代表,洋务运动在地方上的代表有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等人. 爱新觉罗·奕䜣是谁 爱新觉罗·奕䜣是清朝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一,道光帝第六子,道光帝遗诏封"恭亲王".爱新觉罗·奕䜣是清末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领导者.1861年1月11日,爱新觉罗·奕訢会同桂良.文祥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推行了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简介 洋务运动是19

二十四桥是扬州著名景点什么中的一个地标景观 二十四桥是扬州著名景点什么中的地标景观

二十四桥是扬州著名景点瘦西湖中的一个地标景观,二十四桥位于江苏省扬州市,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不过历史上的二十四桥早就荒废了,现在的二十四桥是扬州市政府重新规划修建的. 二十四桥位于江苏省扬州市,为单孔拱桥,汉白玉栏杆,如玉带飘逸,似霓虹卧波.该桥长24米,宽2.4米,栏柱24根,台级24层,处处都与二十四对应. 二十四桥是免费的,包含于瘦西湖公园的门票内,其开放时间为6:30-18:00,在每年的3月20日后开放夜游,票价约80-100元,大家可以坐船游览.

陋室铭中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表达了主人的节操 陋室铭中作者从哪些方面表达了主人的节操

<陋室铭>中作者从陋室的环境.陋室主人的交往对象以及陋室主人的活动情趣这三方面来表达主人的节操.陋室虽然简陋却也有着清幽雅致的环境,陋室主人交往的对象也都是雅士,其日常活动远离荣华富贵和功名利禄,富有雅趣,从而表达了陋室主人安贫乐道的节操. <陋室铭>的创作背景 <陋室铭>创作于刘禹锡遭贬为通判的时期.刘禹锡被知县排挤,居住在城南面,而非原本通判应住的三间三厢的房子.诗人没有怨言,但是又被和州知县怒而令诗人迁到更小的住处,诗人仍不计较,最后知县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

核舟记中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 核舟记中写三人的神情是为了说明什么

<核舟记>中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雕刻家王叔远的技艺高超,刻出的人物神态惟妙惟肖.神形兼备. <核舟记>主题思想 此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典故--"大苏泛赤壁".整篇文章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显示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作者通过对这件雕刻品细节的描写,既表现了作者对核舟的喜爱,又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家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赞叹以及对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赞美之情. <核舟记&g

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鱼我所欲也中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也就是看重道义胜于生命的人.对于那些愿意为道义牺牲生命的人来说,舍弃道义只为苟且偷生是更加值得厌恶的事.这种人也就是孟子文中所言的"贤人". <鱼我所欲也>的赏析 全文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比方,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全文气势充沛,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句意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句意是什么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句意是:我常常惋惜春光逝去却无处寻觅,却不知道春光已经转到这深山的寺庙里.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出处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出自唐代诗人的白居易所作诗歌<大林寺桃花>,原诗如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大林寺桃花>的译文 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放.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惋惜,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