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诗谩有惊人句的典故 学诗谩有惊人句的出处

  学诗谩有惊人句的典故出自宋代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原句是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这是一首记梦词,形象奇幻,意境缥缈,富有浓郁的浪漫气息。这首词,《花庵词选》题作“记梦”,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词,是她南渡以后的作品。一般来说,李清照南渡以后写的词都是些消沉愁苦之作,而这一首却是例外。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原文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意思是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转动,像无数的船只在舞动风帆。梦魂仿佛回天庭,听见天帝在对我说话。他热情而又有诚意地问我要到哪里去。我回报天帝路途还很漫长,现在已是黄昏却还未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李清照南渡后,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国破家亡兼夫死,使她生活上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从此,她只身飘泊江南,孤单寂寞地度过她那艰苦岁月的晚年,处于“路长嗟日暮”的困境。但她是一个性格爽直、柔中有刚、不愿受现实生活束缚的人,所以,有时想象的翅膀飞进了另一个世界。她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以求摆脱人间那前路茫茫、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况。于是梦跨云雾,渡天河,归帝宫,乘万里风到仙山去。

时间: 2024-11-08 22:03:16

学诗谩有惊人句的典故 学诗谩有惊人句的出处的相关文章

百无一用是书生下一句 百无一用是书生完整诗

百无一用是书生下一句: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出自清朝诗人黄景仁所著的七言律诗<杂感>,全诗主要是为了个人的穷愁愤懑而发,俊逸但不深厚.这首诗是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深刻体悟,语言口语化,天然凑泊,反语的手法突出诗人愤愤不平的心情. 作品原文 杂感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译文:自己成仙成佛的道路渺茫,都无法成功,只能在深夜独自作诗,抒发心中的不平.飘泊不定的落魄生活,把诗人诗歌中

嫦娥应悔偷灵药下一句 嫦娥应悔偷灵药下一句诗是什么

下一句是:碧海青天夜夜心.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嫦娥>,全诗为: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翻译为:云母屏风上烛影暗淡,银河渐渐斜落晨星也隐没低沉.嫦娥应该后悔偷取了长生不老之药,如今空对碧海青天夜夜孤寂. <嫦娥>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咏叹嫦娥在月中的孤寂情景,抒发诗人自伤之情. 前两句分别描写室内.室外的环境,渲染空寂清冷的气氛,表现主人公怀思的情绪;后两句是主人公在一宵痛苦的思忆之后产生的感想,表达了一种孤寂感. 这首诗

路人借问遥招手的下一句 路人借问遥招手的下一句是什么

"路人借问遥招手"的下一句是"怕得鱼惊不应人",这句诗出自胡令能的<小儿垂钓>.此诗通过描写小孩子钓鱼时的情景,极其传神地再现了儿童那种认真.天真的童心和童趣.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 一个蓬头稚面的小孩子在学着大人钓鱼,他斜着身子坐在野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子. 有过路的人向他问路,他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赏析 这首诗可以分为垂钓和

学贵有疑体现了什么精神 学贵有疑体现了哪种精神

学贵有疑体现了批判的精神.学贵有疑的意思是学习贵在提出疑问.学贵有疑出自明代陈献章劝导学子的一句话.整句为: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学贵有疑名言背景 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陈献章参加乡试获第九名,时年20岁.次年入京参加礼部会试,中副榜,选入国子监读书.景泰二年(1451年)再次参加会试,又落第.但陈献章对于追求学问却始终锲而不舍. 27岁那年,他闻说抚州临川郡地方,有位著名学者康斋先生(原名吴与弼),学识造诣很高深,读透了朱熹编辑的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是什么意思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出处

意思: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该句出自<论语·学而>,<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翻译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

宋朝朱熹的诗有哪些 宋代诗人朱熹有哪些诗

宋朝朱熹的诗有<春日>.<观书有感>.<偶成>.<水调歌头>.<水口行舟>.<墨梅>.<秋月>等.朱熹世尊称为朱子,闽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宋朝有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与教育家. 朱熹简介 朱熹生于1130年,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他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是一位非常伟大的哲学家与教育家. 朱

幼学琼林是哪个朝代的作品 幼学琼林是哪个朝代的

<幼学琼林>是明朝时期的作品.<幼学琼林>的编撰者是明末文人程登吉.<幼学琼林>最初名为<幼学须知>,又叫做<成语考>. <幼学琼林>的作者 <幼学琼林>是明朝末年的文人程登吉.程登吉是明朝景泰年间的进士,其字为允升,故又叫程允升.我们如今看到的<幼学琼林>已经不是最初版本的<幼学琼林>,经过了后人的修订,主要包括有明代景泰年间的进士邱睿,还有清朝嘉庆年间的文人邹圣脉.除此之外,民国时期的文人费有容

英雄不问出处的上一句和下一句是什么 英雄不问出处的下一句是啥

"英雄不问出处"没有上一句,下一句是"富贵当思原由"."英雄不问出处,富贵当思原由"的意思是:如果他是一位英雄,那就不要问他的来历,而当他富贵了,就应当思考他富贵的原由.这句话其实没有直接出处,是由元末明初诗人杨基的一首诗中的一句,衍化而成. "英雄不问出处,富贵当思原由."写出了作者心目中的英雄不一定有好的出身,但是要有自己的主见,能看清形势,时势已至则大展身手,时势未至则静待其时. 作者杨基生活在元末明初,正值天下大乱,写

青出于蓝胜于蓝下一句是什么 青出于蓝胜于蓝下一句是什么意思

下一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意思: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它比水更冷.出处:<荀子·劝学>节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人们在形容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的时候常会说某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话.那么,你知道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吗? 此语源出自于南北朝时期.后魏人李谧,字永和,学习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