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古诗的翻译 题西林壁作者

  翻译: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题西林壁》原文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注释

  1、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又称乾明寺,位于江西庐山七岭之西。

  2、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3、各不同:各不相同。

  4、不识: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5、缘:因为,由于。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题西林壁》赏析

  此诗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

  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含蓄蕴藉,思致渺远。

  《题西林壁》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题西林壁》作者介绍

  苏轼,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长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颍州等。元丰三年(1080)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还。卒于常州。追谥文忠。

  苏轼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樊篱,以诗为词,开创豪放清旷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有《东坡七集》《东坡词》等。

时间: 2024-12-09 12:24:19

题西林壁古诗的翻译 题西林壁作者的相关文章

题西林壁古诗的意思 题西林壁古诗翻译

翻译: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题西林壁>原文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注释 1.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又称乾明寺,位于江西庐山七岭之西. 2.横看

题西林壁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题西林壁古诗原文

<题西林壁>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翻译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题西林壁>注释 1.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又称乾明寺,位于江西庐山七岭之西. 2.

题西林壁古诗带拼音 题西林壁古诗的意思

hēng kàn chēng lǐng cè chēng fēng 横看成岭侧成峰, yuǎn jìn gāo dī ge bù tóng 远近高低各不同.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hēng kàn chēng lǐng cè chēng fēng,yuǎn jìn gāo dī ge bù tóng.)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bù shí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zhǐ yuán shēn zài cǐ shān zhōng.)

题西林壁古诗的意思 题西林壁全首诗的意思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赏析 <题西林壁>既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诗人将哲理蕴含在景色之中.前两句写出了庐山的各个形态,表面上是写庐山,实际是告诉我们只有了解事物的全貌与本质,才可以对事物做出宏观的判断.后两句则含有丰富的内涵,它告诉

题西林壁全诗翻译 题西林壁全诗翻译简短

<题西林壁>全诗翻译为: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原诗原句 <题西林壁>这首诗的原句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是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从中揭示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 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

小松古诗的意思翻译 小松古诗的翻译

小松古诗的翻译: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蓬蒿高出了许多.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该句出自唐代诗人杜荀鹤的一首七言绝句<小松>. <小松>原文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小松>注释 1.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 2.蓬蒿(pénghāo):两种野草. 3.直待:直等到. 4.凌云:高耸入云. 5.始道:才说. <小松>赏析 这首诗

池上古诗的意思翻译 池上古诗的翻译

池上古诗的翻译:其一:两个僧人坐着下围棋,竹树树阴遮盖了棋盘.再无他人能在竹林外见到他们,人们在竹林外的话可以听到两位僧人微小的落子声.其二: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池上>原文 池上二绝 唐·白居易 其一 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 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 其二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池上>注释 1.山僧:住在山寺的僧人.对棋:相对下棋. 2.下子:放下棋子. 3.小娃:男

村晚古诗意思翻译 《村晚》原文

<村晚>古诗意思翻译是: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的往家里走去: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村晚>原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村晚>注释 1.陂(bēi):水岸. 2.衔:口里含着.此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浸:淹没.寒漪:带有凉意的水纹.漪(yī),水波. 3.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题西林壁古诗原文及翻译赏析 题西林壁作者

<题西林壁>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翻译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题西林壁>赏析 此诗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