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兵不利的兵什么意思 非兵不利中兵的意思

  “兵”的意思:武器,兵器。整句的意思是:不是武器不锐利。

“非兵不利”出自苏洵的政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六国论》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翻译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由于割地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因为他们失去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啊!”

  秦国除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还得到诸侯的割地贿赂),小的就获得城镇,大的就获得都市,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有一百倍,把诸侯贿赂秦国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所失去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有一百倍。

  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就不在于战争了。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因而才有一点点土地。可是子孙们看待它却很不珍惜,拿它来送人,就像抛弃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后才能睡上一夜安稳觉。

  待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打来了。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没有满足;谁送给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谁就越急。所以不用打仗,谁强谁弱、谁胜谁败就已分得清清楚楚了。六国落到灭亡的地步,按理本来应当这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像抱着柴草救火,柴草没有烧完,火就不会熄灭。”这话说得在理啊!

  齐国不曾割地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啊。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就不能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啊。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多次作战,败少胜多。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受谗言被赵王杀害,都城邯郸就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它用兵抵抗却没能坚持到底啊。

  况且燕赵正处在其他国家被消灭了的时候,可说是智谋已尽,力量单薄,战败而亡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啊。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秦国,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较量,也许还不容易估量呢。

  唉!如果六国把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非凡的人才,齐心协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担心秦国人连饭也咽不下喉呢。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可是还有能够不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的形势。如果凭着一统天下的大国,却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六国论》注释

  1、善:好。

  2、弊在赂秦: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赂,贿赂。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

  3、道:原因

  4、或曰:有人说。这是设问。下句的“曰”是对该设问的回答。

  5、率:都,皆。

  6、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

  7、完:保全。

  8、以攻取:用攻战(的办法)而夺取。

  9、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地方。

  10、其实:它的实际数目。

  11、所大欲:所最想要的(东西),大,最。

  12、厥先祖父:泛指他们的先人祖辈,指列国的先公先王。厥,其。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祖父,祖辈与父辈。

  13、暴(pù)霜露:暴露在霜露之中。意思是冒着霜露。和下文的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都是形容创业的艰苦。

  14、视:对待

  15、举以予人:拿它(土地)来送给别人。实际是举之以予人,省略了之,代土地。

  16、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17、厌:同“餍”,满足。

  18、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诸侯)送给秦的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也越厉害。奉,奉送。弥、愈,都是“更加”的意思。繁,多。

  19、判:决定。

  20、至于:以至于。

  21、颠覆:灭亡。

  22、理固宜然:(按照)道理本来就应该这样。

  23、“以地事秦……火不灭”:语见《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事,侍奉。

  24、此言得之:这话对了。得之,得其理。之,指上面说的道理。

  25、终:最后。

  26、继:跟着。

  27、迁灭:灭亡。古代灭人国家,同时迁其国宝、重器,故说“迁灭”。

  28、与嬴:亲附秦国。与,亲附。嬴,秦王族的姓,此借指秦国。

  29、既:连词,既然

  30、免:幸免。

  31、始有远略: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这句中的“始”与下文“至丹”的“至”,“洎牧”的“洎”,“用武而不终”的“不终”,互相呼应。

  32、义: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

  33、斯:这。

  34、始:才。

  35、速:招致。

  36、再:两次。

  37、却:使······退却。

  38、洎(jì):及,等到。

  39、以:因为

  40、谗:小人的坏话。

  41、邯郸为郡:秦灭赵之后,把赵国改为秦国的邯郸郡。邯郸,赵国的都城。

  42、革:改变,除去。殆:几乎,将要。

  43、智力:智谋和力量(国力)。

  44、向使:以前假如。

  45、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负存亡的命运。数,天数。理,理数。皆指命运。

  46、当(tǎng):同“倘”,如果。

  47、易量:容易判断。

  48、以:用。

  49、礼:礼待。名作动。

  50、食之不得下咽也:指寝食不安,内心惶恐。下,向下。名作动。咽,吞咽。

  51、势:优势。

  52、而:却。

  53、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

  54、劫:胁迫,劫持。

  55、日:每天,一天天,名作状。下文“月”同。

  56、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胁迫啊!

  57、可以:可以凭借。

  58、苟:如果。

  59、下:自取下策。一本无“下”。

  60、从:跟随。

  61、故事:旧事,先例。

  62、下:指在六国之后。

  《六国论》赏析

  《六国论》一开始,首先提出了六国破灭的原因。劈头四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就斩钉截铁地给六国之所以灭亡定下结论。接着苏洵再从“赂秦”的两个方面来论述这种做法的后果。

  在接下来的两段文章里,作者又分别就“赂秦”的国家和不“赂秦”的国家,论述了它们各自灭亡的具体原因。

  文章的第四段是作者就以上的论述发表感慨。第四段的头几句是一种设想,为六国筹划怎样对付秦国。第三段末尾的设想,是仅仅就六国改变它们各自的方针路线来立论,所以只说胜负存亡“或未易量”,没有加以肯定。则进一步指出必须发愤图强,敢于斗争,并且团结一致,联合抗秦。

  文章的第五段是作者继续发表意犹未尽的感慨,不同于第四段,第四段的感慨针对的是历史,第五段的感慨针对的是现实。整篇《六国论》,应该说到前一段的就结束了。从全文的布局来看,也收结得沉着有力。

  《六国论》创作背景

  《六国论》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一是苏洵论述的六国灭亡那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借以了解苏洵立论的根据;二是苏洵所处的北宋时代的历史状况,借以明确苏洵撰写《六国论》的针砭现实的意义及其写作上的特点。

  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因而实行中央集权制度,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为了防范武将军权过重,严令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

  将官经常轮换,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致使军队没有战斗力。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也造成军事上的衰颓。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辽、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

  到北宋中期,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北宋政府实不限制兼并的政策,土地集中现象严重,贵族占有大量土地,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辽和西夏上贡大量银两以及商品。

  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辽、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也就是说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积贫积弱,而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六国论》作者介绍

  苏洵,北宋著名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相传二十七岁时才发愤为学,应进士和茂才异等考试皆未中。于是愤而自焚平日所著文章,再度闭门潜心读书,终于博通六艺及诸子百家著作,撰写文章下笔顷时数千言。

  嘉祐间,得当时名盛一时的翰林学士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后与姚辟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后不久去世。

  他主张抵抗辽的攻掠,对大地主的土地兼并、政治特权有所不满。为文擅长策论,语言明畅,笔力雄健,奔腾驰骋,纵横捭阖,老辣犀利,很有战国纵横家笔意。与其子轼、辙,合称“三苏”,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有《嘉祐集》行世。

时间: 2024-08-30 01:47:40

非兵不利的兵什么意思 非兵不利中兵的意思的相关文章

非典疫情死了多少人 非典疫情有多少人死亡

非典事件是一次全球性传染病疫潮,截止2003年8月16日,中国内地累计报告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病例5327例,治愈出院4959例,死亡349例. 非典是什么 非典也称为肺炎SARS,也就是指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该病症症状是呼吸困难.发热.全身疼痛无力,是一种呼吸道传染病. 非典疫情持续时间 该疫情是在02年中国广东开始发生的,并扩散至东南亚乃至全球,直至03年中期疫情才逐渐消灭.

非典持续了几个月 非典历时多长时间

非典持续了差不多8个月左右,这8个月是很严重的时期,如果从确诊到疫情结束的话,非典前后差不多花了1年零八个月的时间.非典最早于2002年11月16日在广东顺德爆发,而第一例有报告病例的患者是于2002年12月15日在河源市发现的. 在2003年爆发的非典疫情非常严重,波及了30多个国家,其中中国是最严重的,这场疫情差不多持续了8个月左右,这8个月是疫情最严重的的时候,如果从确诊到疫情结束的话,非典前后差不多花了1年零八个的月时间.这场疫情致全球发病共8422例,我国确诊病人5327例,死亡349

非典持续多长时间 2003非典持续时间

2003年的非典持续了8个月的时间,而这次的肺炎疫情很多人都将它与非典时期的情况和数据作比较,也同样担心这场疫情会持续很久,不过这次采取了强有力的干预措施,时间肯定要比非典缩短. 武汉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让不少人联想到了03年的非典疫情,因为肺炎病症跟非典很相似,会担心这次的疫情时间也会像非典一样持续8个月左右,不过钟南山院士说了这个新型冠状病毒不会持续那么长,因为我们在第三波疫情开始后,国家层面已经采取强力的措施,特别是早发现.早隔离,这两条做到了,我们有足够的信心防止大爆发或者重新大爆发. 目

非典是怎么控制住的 非典持续了多长时间

非典的控制主要有这几点:传染源被严格控制,当时我国对一切可疑的传染源保持谨慎态度,阻断隔离:一切传播途径被切断,不让非感染人群与感染有接触的可能:全国各地防护措施到位,比如学校里积极进行消毒,人人佩戴口罩等:医学专家研究出疫苗. 非典是怎么控制住的 1.严格控制传染源被 2003年爆发的非典在被发现之后,我国就十分重视,立马将感染者进行隔离,这样就避免感染者到处传播.这个是非典渐渐能被控制的关键,控制了发病的源头,外头人感染几率大大降低. 2.传播途径都被切断 非典的疫情爆发之后,虽然也引起恐慌

口罩灭菌型和非灭菌型区别 口罩灭菌型和非灭菌型区别所在

灭菌型的就跟防毒面具差不多,具有过滤毒气细菌的作用.而非灭菌的就是一般的防尘防雾霾口罩,不具有隔离病毒的作用. 口罩的种类有哪些 1.医用口罩,通常为一次性的口罩. 2.普通的纱布口罩,是普通的纺织品口罩. 3.日用防护性的口罩,主要的作用是防止空气污染物. 4.防尘口罩,主要是防粉尘.病菌.常见的KN95口罩就是此类. 5.防油烟口罩,主要防油雾.粉尘等,包括KP系列.P系列.

似此星辰非昨夜的出处 似此星辰非昨夜解析

"似此星辰非昨夜"出自黄景仁的"绮怀",下一句是"为谁风露立中宵",这一联告诉我们诗人是清醒的,也正是这种情清醒,使他陷入更深的绝望. <绮怀> 清·黄景仁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 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译文 我多少次坐在花下吹箫,银河红墙对我来说是那样的遥远. 眼前的星辰已不是昨夜的星辰,我为了谁在风露中伫立了整整一夜呢? 缠绵的情思已尽如抽丝

似此星辰非昨夜的意思 似此星辰非昨夜翻译

"似此星辰非昨夜"的意思是眼前的星辰已不是昨夜的星辰,这句诗出自于黄景仁的<绮怀>,整首诗将爱情里失落无处寻觅的绝望表现了出来,十分凄婉动人. <绮怀> 情·黄景仁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 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译文 我多少次坐在花下吹箫,银河红墙对我来说是那样的遥远. 眼前的星辰早就已经不是昨夜的星辰,我又是为了谁在风露中伫立了整整一夜呢? 缠绵的情思已尽如抽丝的蚕茧,宛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哲学道理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哲学道理是什么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哲学道理:事物具有两面性,包含着矛盾对立统一的关系;我们应该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事物的好坏是会互相转换的.我们应该用积极的心态应对事物的不同变化. <塞翁失马>的原文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qu

毕业去向派遣和非派遣的区别 毕业生派遣和非派遣的区别

毕业去向中的"派遣"和"非派遣"的区别:"派遣"指有地方接收档案,"非派遣"指没有地方接收档案."派遣"包括:派遣到就业单位.派遣到人才中心.派遣回生源所在地:非派遣包括以下情况:没签订三方协议.没签订正式劳务合同.没签订灵活就业协议.没申请办理人事代理.没申请派遣回生源所在地. 毕业去向派遣和非派遣的区别 派遣分为派遣到就业单位.派遣到人才中心.派遣回生源所在地,都是正式派遣的一种形式. 1.派遣到就业单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的意思 非问无以广识的广是什么意思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的意思是:不学习就无法提出疑问,不提出问题就不能增加知识.这句话出自清代散文家刘开的<问说>,说明了"问"与"学"相辅而行的关系,强调学习和勤问结合的重要性. 非学无以致疑的出处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出自刘开的<问说>,原文节选如下: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