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从军行的背景故事 王昌龄从军行的诗意

  《从军行》的写作背景:《从军行》写于盛唐时期,当时的唐朝国力强盛,然而边疆常有吐蕃、突厥等游牧民族侵扰,将士们都希望能够守卫疆土,打败边疆的敌族,使天下太平。诗人王昌龄感于伟大的时代精神,写下了《从军行》七首组诗。

《从军行》

王昌龄 〔唐代〕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译文

  烽火台的西边有一座百尺高的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沙海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的笛声传递着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

  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暗了整个祁连山,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

  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打败绝不回还。

  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

  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刚听说与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

  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一轮秋月高高悬挂。

  边境传来紧急军情,皇上派使者星夜传诏将军,并赐予尚方宝剑令其即刻领兵奔赴前线杀敌;将军拜诏辞京,奔赴战场,将士用命,一鼓作气,很快就攻破了敌人的老巢。

  玉门关周围山峦层层叠叠,像重重屏障护卫着王朝的西北边防;烽火台遍布各个山头。

  人们戍边要依靠烽火来传递消息;那里山深林密,马儿跑过一会儿就看不见踪影了。

时间: 2024-11-29 04:35:38

王昌龄从军行的背景故事 王昌龄从军行的诗意的相关文章

从军行创作背景 从军行创作背景是什么

<从军行>的创作背景:在盛唐时期,吐蕃.突厥曾经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朝的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将士们都希望可以打败边疆的敌族,使天下太平,并且在这个时代立下战功,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于是王昌龄就写出了<从军行>来表达边塞将士的宏伟壮志. <从军行>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的上空的乌云遮住了雪山,站在孤城中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的士兵们磨穿了盔和甲,他们发誓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从军行李白翻译及赏析 从军行李白的翻译及赏析

翻译 其一:从军到过玉门关,逐虏上过金微山.笛声高奏<梅花落>之曲,手中的大刀的刀环像明月一样圆.瀚海之上战鼓咚咚,杀气直冲云霄.愿斩敌阵单于之首,长驱直下铁门关,永息战尘. 其二:身经沙场百战铁甲已破碎,城池南面被敌人重重包围.突进营垒,射杀呼延大将,独自率领残兵千骑而归. 赏析 第一首为五言律诗,写从军战士的作战经历和感想以及征战杀敌实现和平的愿望.第二首诗为七言绝句,以疏简传神的笔墨,叙写了唐军被困突围的英勇事迹,热情洋溢地歌颂了边庭健儿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全诗从侧面反映了

永恩背景故事 永恩背景故事是什么

生前的永恩,恪守着忠义师道.与同母异父的弟弟亚索形影不离,一起去剑术道场求学,但亚索却拒绝了御风剑术传奇大师素马长老的亲自传授.没多久战争降临永恩和其他弟子一起抗击进犯,回来时发现师傅死了,亚索逃跑,他追上亚索,最后被亚索打败,然后被恶魔寄身,于是开始猎杀恶魔,试图了解寄身在自己身上恶魔的名字. 其实永恩的故事是基于亚索亚索的背景故事的.永恩与亚索决一死战开始了宿命的对决.故事是这样写的:永恩和许多其他弟子一起,离开故乡抗击进犯的诺克萨斯军队,归来时发现师傅死了,亚索也逃跑了.永恩开始责怪自己,

喀秋莎的背景故事 喀秋莎有什么背景故事

喀秋莎这首歌曲诞生的背景就是1938年的"张鼓峰事件".1938年,张鼓峰事件发生时,正值珲春地区的夏秋季节,苏联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就是从这得到了创作的灵感,写出了诗歌<喀秋莎>.苏联著名作曲家勃兰切尔把它谱成了歌曲,迅速唱遍了苏联,在苏维埃共和国联盟中顿时掀起了一次爱国主义的热潮. 喀秋莎的背景故事 喀秋莎这首歌曲诞生的背景就是1938年的"张鼓峰事件".1938年7月末8月初,苏军与日军在图们江下游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有一位叫喀秋莎的姑娘嫁给了亚历山大

从军行古诗的意思王昌龄 从军行古诗翻译

其一: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调子,无奈这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 其二: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连绵起伏的长城. 其三: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

从军行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从军行写作的背景是什么

<从军行>的写作背景:在盛唐时期,吐蕃.突厥曾经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朝的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将士们都希望可以打败边疆的敌族,使天下太平,并且在这个时代立下战功,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于是王昌龄便作了<从军行>来表达边塞将士的宏伟壮志. <从军行>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从军行>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

从军行其五翻译与赏析 从军行其五翻译与赏析是什么

<从军行·其五>译文:大漠狂风起时,飞沙走石,遮天蔽日,天色为之昏暗;战士们半卷着红旗,接到战报后立即出击;前锋部队昨夜在洮河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中途捷报传来,敌酋已被生擒.赏析:全文先描绘边塞的恶劣环境,表现出战事的激烈与紧张;而后描绘军队出征时迅猛的声势,以及前锋部队的辉煌战果,表现出唐军强大的战斗力. <从军行·其五>的原文 <从军行·其五> 唐代: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从军行·其五>的赏析 全

从军行古诗的意思 巜从军行》这首诗什么意思

从军行--王昌龄 青海长(cháng)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全诗意思是: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全诗通过对西北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环境的描写,表现了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从军行李白翻译及赏析 从军行李白译文

在玉门关从军,在金微山驱逐胡虏.用笛子吹奏一曲<梅花落>,这是战士们在庆祝战争的胜利.鼓声在大漠荒海上响起,士兵们的英勇豪气可以充斥在云间.只愿能亲取单于的首级,直驱入铁关靖虏安边.全诗叙述了从军战士的作战经历,抒发了作者想要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从军行> 李白 [唐代] 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 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注释 玉门:指玉门关. 金微山:即今天的阿尔泰山.东汉窦宪曾在此击破北匈奴. 梅花曲:指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