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军可夺帅也出自论语哪一篇 三军可夺帅也的出处

  “三军可夺帅也”出自《论语》的《子罕》篇,原句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意思是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论语·子罕》涉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对其师的议论,此外,还记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动。《论语·子罕》中“子罕”与人物子罕并不是同一回事。在这里,“子”指孔子;“罕”是表示频率的副词,即“少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注释

  1、三军:12500人为一军,三军包括大国所有的军队。此处言其多。

  2、匹夫:平民百姓,主要指男子。

  3、夺:改变,换。

  4、志:(某人的)志气。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赏析

  “理想”这个词,在孔子时代称为“志”,就是人的志向、志气。“匹夫不可夺志”,反映出孔子对于“志”的高度重视,甚至将它与三军之帅相比。对于一个人来讲,他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任何人都无权侵犯。作为个人,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这就是中国人“人格”观念的形成及确定。

  作者介绍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时间: 2024-12-16 06:51:28

三军可夺帅也出自论语哪一篇 三军可夺帅也的出处的相关文章

三军可夺帅也出自哪本书 三军可夺帅也出自哪一本书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出自<论语·子罕>.意思是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出自:"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扩展资料: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

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的意思 《论语·季氏篇·季氏将伐颛臾》原文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意思是不担心没有的分,而是担心分配的不公平公正,不担心人民生活贫穷,而担心生活不安定."患":忧虑,担心:"寡":少:"均".此句出自<论语·季氏篇·季氏将伐颛臾>第十六篇,反映出孔子的反战思想.孔子不主张通过军事手段解决国际.国内的问题,而希望采用礼.义.仁.乐的方式解决问题. <论语·季氏篇·季氏将伐颛臾>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的意思 《论语·里仁篇》原文

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的意思是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相伴.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篇>.这句话意味着人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自己是否努力,而不是旁边的人刚开始的时候会以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人们.只要真是道德君子,那么即便在短时间内或许没有互相呼应的伙伴,但是时间长了就总会有同样性情和抱负的人过来与之亲近. <论语·里仁篇>原文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翻译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意思

翻译: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该句出自<论语·子罕>,<论语·子罕>是春秋战国的语录体散文,本篇共包括31章,涉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对其师的议论.此外,还记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动.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注释 (1)三军:12500人为一军,三军包括大国所有的军队.此处言其多. (2)匹夫:平民百姓,主要指男子.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赏析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意思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是什么意思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意思是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这里的"志"是"志向".三军,军队的通称,古制12500人为一军: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人要立志,才能知道用功的方向.面对诸多挑战,没有"志气"是万不能支撑过去的.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出自<论语·子罕>,原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不求甚解是出自论语吗 不求甚解成语故事

不求甚解不是出自<论语>,而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出自于晋·陶潜的<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求甚解"的原义是读书只求理解精,不着眼于一字一句的解释,不含贬义:后多指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也指了解情况不深入,含贬义: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状语. 不求甚解成语故事 陶渊明是东晋末年的诗人,开创了田园诗体,也开辟了中国古典诗歌的

与论语有关的成语 有哪些出自论语中的成语

与<论语>有关的成语有不耻下问.愚不可及.斐然成章.后生可畏.温故知新.慎终追远.金声玉振.见义勇为.行不由径.举一反三.既往不咎.任重道远等. 不耻下问:出自于<论语·公冶长>,意思是遇到困惑的事情的时候,要恭敬地请教比自己年轻的或者地位比自己低贱的人,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行不由径:出自于<论语·雍也>,意思是选择快捷方式的人,常常会因为操之过急而走投无路,常用来比喻行为光明正大. 安老怀少:出自<论语·公冶长>,意思是我们应该尊重老人,使其安逸;关怀

求仁得仁又何怨出自论语哪里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什么意思

"求仁得仁,又何怨"出自<论语·述而>,意思是想得到什么就有什么,就是幸福,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论语·述而>出自<论语>,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 <论语>简介 <论语>是儒家经典作品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集.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qu

论语是一部什么著作 论语是一篇什么著作

<论语>是一篇语录体著作,也是儒教经典著作.<论语>一书创作于春秋战国时期,全书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20篇492章.<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伦理思想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的介绍 <论语>的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子贡,还有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全书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内容.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