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翻译 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的翻译

  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翻译: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该句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中《鹬蚌相争》一文。鹬蚌相争的意思是比喻两相争执必会造成两败俱伤,而让第三者获利的局面。

  《鹬蚌相争》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鹬蚌相争》注释

  1、赵:春秋、战国时的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部一带地区。

  2、燕:音烟,春秋、战国时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北部一带地区。

  3、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是战国时著名的说客,洛阳人。

  4、惠王:就是惠文王,赵国的国君,名叫赵何。

  5、曝:音铺,就是晒的意思。

  6、鹬:音玉,一种水鸟名,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很长,捕食鱼、虫、贝类。

  7、甘:音钱,同“钳”字,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8、喙:音会,嘴,专门指鸟和兽的嘴。

  9、渔者:就是后面的“渔父”,以捕鱼为业的人。

  10、擒:音琴,擒获,就是捕捉的意思。

  11、支:支持,这里是相持、对峙的意思。

  12、弊:弊病,害处,这里是疲弊的意思。

  《鹬蚌相争》译文

  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鹬蚌相争》赏析

  本文出自《战国策·燕策》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渔人得利”,说的是双方相争持,让第三者得了利。这个故事说明看不到真正的敌人,就会给强敌制造有利的机会,给争执双方带来灭顶之灾。选文中讲的是当赵国将要攻打燕国时,著名说客苏代为了燕国的国家利益,挺身而出,去劝谏赵惠王,苏代用“鹬蚌相争,渔瓮得利”的故事,委婉地道出赵国攻打燕国可能给燕赵两国带来的巨大灾难,希望赵惠王审时度势,纵观战国风云,权衡利弊得失,三思而行。面对雄心勃勃意欲伐燕的赵惠王,苏代不是直陈赵国攻打燕国的是非对错,而是巧用寓言故事来说理,不仅展示了他过人的胆识,而且展示了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鹬蚌相争》成语故事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它常常侵略别的弱国。弱国之间,也常常互有磨擦。有一次,赵国声称要攻打燕国。当时,游说之士苏秦的弟弟叫苏代,他也很善于游说。苏代受燕王的委托,到赵国去劝阻赵王不要出兵。

  苏代到了邯郸,见到了赵惠文王。赵惠文王知道苏代是为燕国当说客来了,但明知故问:“苏代,你到我们赵国做什么来了?”

  “尊敬的大王,我给你讲故事来了。”

  讲故事,赵惠文王心中不禁一愣。

  苏代说了这个故事:一天,蚌趁着天晴,张开两片硬壳,在河滩上晒太阳。有只鹬鸟见了,快速地把嘴伸进蚌壳里去啄肉。蚌急忙把硬壳合上,钳住鹬的嘴不放。鹬鸟啄肉不成,嘴反被钳住,便威胁蚌说:“好吧,你不松开壳就等着。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把你干死?”蚌毫不示弱地回敬说:“好吧,你的嘴已被我钳住。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把你饿死!”就这样,蚌和鹬鸟在河滩上互相争持,谁也不让谁。时间一长,它们都精疲力竭。正好有个渔翁经过这里,见到它们死死缠在一起,谁也不能动弹,便轻易地把它们一起捉住拿回了家。

  苏代讲完故事后,又对赵惠王说:“如果赵国去攻伐燕国,燕国竭力抵抗,双方必然长久相持不下弄得疲惫不堪。这样,强大的秦国就会像渔翁那样坐收其利。请大王认真考虑再作决定。”赵惠王觉得苏代说的很有道理,就打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

  《鹬蚌相争》成语寓意

  鹬蚌相争这一则寓言故事告诉人们:做事的时候,不能意气用事,做事前要考虑得失,深思熟虑,不能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方面,要互相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特别是在各种纷乱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争持不下,结果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平时遇到纠结和令人不快的事情,先不要太过计较自己是占了便宜,还是吃了亏,因为这会让自己陷入一种错误的思维,而导致双方争吵不休,相持不下,最终只会让他人趁虚而入,损害了自己和对方的利益,导致双方得不偿失。

  鹬蚌相争近义词

  鱼死网破、鹬蚌相危

  鹬蚌相争反义词

  相得益彰、同舟共济、和衷共济、相辅相成

  鹬蚌相争造句

  1、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有很多这样的故事,为了利益两方面鹬蚌 相争,结果最后却被第三方拿走了好处。

  2、由于兄弟鹬蚌相争,互不相让,结果造成家族企业遭人并购的结局。

  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故事,我们应该牢记在心。

  4、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鹬蚌相争,铜琶铁板的事情时有发生。

时间: 2024-12-10 10:00:35

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翻译 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的翻译的相关文章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的翻译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的意思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的翻译: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该句出自苏洵的政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六国论>原文 六国论 北宋·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翻译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意思

翻译:况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该句出自苏洵的政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六国论>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翻译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意思

翻译: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皆:都,都是.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出自苏洵的政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六国论>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义不赂秦翻译 义不赂秦的原文

"义不赂秦"的翻译: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义不赂秦"出自苏洵的政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六国论>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及注释 过秦论原文翻译及注释

<过秦论>原文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翻译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的翻译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的意思是:赵国强大,燕国弱小,而您受宠于赵王.所以燕王想要与您结交.现在您是从赵国逃亡到燕国去.这句话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

周子扬和秦以悦是什么电视剧 周子扬和秦以悦是什么电视剧呢

周子扬和秦以悦是电视剧<贺先生的恋恋不忘>中的角色.这部电视剧讲述的是儿童心理医生秦以悦以及集团CEO贺乔宴先结婚后谈恋爱,用自个的温暖善良慢慢治愈了冷傲孤僻的贺家父子两人的故事.周子扬是秦以悦的前男友,为了前程,偷了秦以悦的论文成果,踩着秦以悦往上爬,并且和院长千金走在了一起. <贺先生的恋恋不忘>是由芒果超媒.芒果TV.芒果影视联合出品,李玉磊执导,魏哲鸣.胡意旋领衔主演,盛蕙子.虞祎杰.史卿妍.吴崇轩.孙思程等联合出演的逆时针恋爱剧.该剧改编自玛丽苏爱情小说<贺少的闪婚

犹恐失天下之士翻译 犹恐失天下之士的意思

"犹恐失天下之士"翻译:这样还怕失掉天下贤人.语句出自<鲁周公世家>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本篇主要讲述了周代重要的诸侯国之一,鲁国的兴衰史.国君为姬姓,侯爵.武王伐纣,歧周代商.周武王封其弟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鲁公即鲁侯.鲁国先后传二十五世,经三十六位国君,历史800余年. 作品原文:周公诫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的见翻译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的而意思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的原句是"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表被动,相当于"被"."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的翻译:我实在害怕被大王(指秦王)欺骗而辜负赵国.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