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 的下一句是什么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的下一句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的下一句是“相辅而行者也”,出自清代刘开的《问说》。问说,即为关于求学应当勤问的论说。本文的中心论点为“君子之学必好问”,叙述了“问”在学习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原文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nàn),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ráo)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xiá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jī)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时间: 2024-12-05 08:21:28

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 的下一句是什么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的下一句的相关文章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下一句是什么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下一句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的下一句是:焉可等闲视之.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君子要远离危险的地方,不可以将其视作平常而无视.这句话意思是:君子会懂得防患于未然,懂得预先觉察潜在的危险,并采取防范措施.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的意思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有两层意思,既可以理解为对君子的要求,认为君子要防患于未然,预先觉察潜在的危险,并采取防范措施;也可以理解为警醒句子的话,认为君子一旦发现自己处于危险境地,要及时离开. 关于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的出处,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

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翻译 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如何翻译

"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的意思是:人分五个等级,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这句话出自<孔子家语>中的<五仪>,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鲁哀公向孔老夫子请教怎样任用鲁国的士人来治理国家,然后孔子告诉他要分清楚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五类人的故事. <孔子家语·五仪解>原文及翻译 原文:夫天下重器,王者大统,莫不劳聪明于品材,获安逸于任使.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圣,有贤.审此五者,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翻译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意思

翻译:阻止人民说话的危害超过了堵塞河川的危害.河道因堵塞而造成决口,就会伤害很多人.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将如此.该句出自<召公谏厉王弭谤>,<召公谏厉王弭谤>是春秋时期文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 <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 召公谏厉王弭谤 春秋·左丘明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

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翻译 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翻译详细

"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的意思是:因此君子应该认真的学习并且善于提问才是."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原句是: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选自<孟涂文集>).意思是:君子学习一定要喜欢提问.提问和学习,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习就无法提出疑问,不提出疑问就无法增加知识.喜欢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能好学. 原文节选欣赏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的意思 非问无以广识的广是什么意思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的意思是:不学习就无法提出疑问,不提出问题就不能增加知识.这句话出自清代散文家刘开的<问说>,说明了"问"与"学"相辅而行的关系,强调学习和勤问结合的重要性. 非学无以致疑的出处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出自刘开的<问说>,原文节选如下: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翻译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意思

翻译: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非:不是.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出自刘开所作的<问说>一文,本文的中心论点为"君子之学必好问",叙述了"问"在学习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所谓"学问",就是"学"与"问"的结合,"学"与"问"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问说>原文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

不懂就要问课文解析 不懂就要问课文全解

<不懂就要问>这篇课文讲述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的故事.孙中山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不像其他同学一样不求甚解,而是宁愿挨打也要提问.全文表现出孙中山强烈的求知欲望及其不懂就问的学习态度,赞扬了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 <不懂就要问>的原文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先生听了,连连点头.接着,先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是什么意思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的意思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要问为什么那池塘的水会如此清澈透明呢?就是因为有那永不干枯的起源之地为它不断地输送活水啊.诗句出自宋朝时期朱熹所作的<观书有感>,作品原文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简介 <观书有感>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描绘作者"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第一首诗借景喻理,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

洛阳亲友如相问的下一句 洛阳亲友如相问的下一句是啥

一片冰心在玉壶.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句意为:朋友,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此句出自唐代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全诗为: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 注解: 1.芙蓉楼:原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2.楚山:古时吴.楚两地相接,镇江一带也称楚地,故其附近的山也可叫楚山. 翻译: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 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呵,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 就说我依然冰心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