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镜亦非台这首诗全诗的意思 菩提偈原文

  意思

  其一:本来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只要佛性清净,哪里会有什么尘埃?

其二: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菩提树, 众生的心灵就像一座明镜台。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其三: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

其四: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机?以此进行修行自身,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

“明镜亦非台”出自六祖慧能所创作的《菩提偈》。

  《菩提偈》原文

  其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其二: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其三: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其四: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菩提偈》注释

  ⑴菩提:梵文Bodhi音译,意为觉智等,用以指人如梦初醒,豁然开朗,顿悟真理,达到佛的境界。偈,和尚唱颂的歌诗称为偈。

  ⑵“菩提”二句:采用了倒装语法结构,可理解为“本无菩提树,亦非明镜台”。这两句是针对神秀《无相偈》的前两句所作,应联系在一起理解。相传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坐七天七夜觉悟成佛。明镜台是僧人坐禅之处。

  ⑶佛性:梵汉并译名词,意译为“觉性”“如来性”,有时被称为“涅”,或叫“真如”,也是“如来藏”的异名,是佛教徒所追求的修行目标和理想境界。清净:佛教术语,远恶行,离惑垢,称为清净。

  ⑷尘埃:佛教认为各种尘埃都是污染人的性情的东西。

  ⑸“本来”句:菩提体性,本自离一切相,无染、净等任何二边分别,觅尘垢了不可得,无可拂拭。

  《菩提偈》赏析

  前两首偈是针对神秀的《无相偈》所作的,旨在说明“明镜”的清净;第三首偈表明顿悟之依据、解脱之直道;第四首着重讲修行方法。

  《菩提偈》创作背景

  据《坛经》所载,惠能本不识字,他先“请人一读”神秀的偈语,然后作此歌偈,后请人题于西间壁上。

  《菩提偈》介绍

  惠能,俗姓卢氏,唐代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佛教禅宗祖师,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唐中宗追谥大鉴禅师。有《坛经》流传于世。

时间: 2024-11-08 22:13:03

明镜亦非台这首诗全诗的意思 菩提偈原文的相关文章

明镜亦非台这首诗全诗 菩提偈翻译

全诗 其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其二: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其三: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其四: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明镜亦非台"出自六祖慧能所创作的<菩提偈>. <菩提偈>翻译 其一:本来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只要佛性清净,哪里会有什么尘埃? 其二: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菩提树, 众生的心灵就像一座明镜台.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哪

世上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必远尘埃什么意思 明镜亦非台

"世上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必远尘埃"的意思:菩提叶是独立的,并非有赖菩树才得以存在,镜子即是镜子,就在那里,并不依赖于安置它的梳妆台,尘世之间原本空无一物,没有什么真实存在,但是面前的尘埃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这本是一个佛学问题,通俗化理解:佛性存在一切事物之中,即是如此,也没有什么红尘俗世,更没有尘埃可污染,一切皆是空,包括空本身.如果你认为有尘埃需要擦去,那么是因为你没有认识到尘埃本身是空的,不存在的,连尘埃都不存在,又何必要去拂拭. 语句出处 出自<六祖坛经&g

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次北固山下原文

<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王湾.这首诗是作者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 <次北固山下>原文: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外一作:青山下)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译文: 青山绿水外,是游人之路,游船穿行于绿水间. 海潮汹涌,两岸与江水齐平,整条江面非常开阔,帆顺着风端直高挂. 黑夜还

李白送友人这首诗送的是谁 送友人原文

李白送友人这首诗送的是杜甫.根据研究资料介绍,<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写举杯与杜甫握别,<送友人>是写杜甫刚刚离去.<送友人>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全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与离情别绪之意. <送友人>原文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友人>翻译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

死亦为鬼雄这句诗出自哪首诗 死亦为鬼雄原文翻译

"死亦为鬼雄"这句诗出自李清照所作的<夏日绝句>,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之情的怀古诗,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表达了诗人希望抗战,恢复故土的思想感情. <夏日绝句>原文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夏日绝句>翻译 活着应当做人中的豪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直到现在人们仍然怀念项羽,因为他宁肯战死也决不再回江东. <夏日绝句>注释 ⑴夏日

春江水暖鸭先知这首诗的全诗是什么 春江水暖鸭先知全诗

全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该句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翻译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是芦苇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注释 ⑴惠崇(亦

牧童遥指杏花村是哪首诗作者是谁 牧童遥指杏花村全诗翻译

"牧童遥指杏花村"是<清明>这首诗,作者是杜牧,全诗通过描述清明时节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心里的落寞与深深的思念之情. <清明>原文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翻译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清明>注释 ⑴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全诗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哪首诗

"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徐锡麟的<出塞>,全诗为"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但"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作者晓年写作的一篇短文,改自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不是一首诗."青山处处埋忠骨"和"何须马革裹尸"出自两个不同的地方."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作者晓年写作

少年易老学难成这首诗的全诗 少年易老学难成这首诗的全诗是什么

"少年易老学难成"这首诗的全诗如下: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这首诗的作者是朱熹,诗名为<劝学诗 / 偶成>."少年易老学难成"的意思是年轻的时候容易学习,等到老了,学问就难成了. 译文: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没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