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原文及翻译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翻译

  《绝句》原文: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翻译: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坐在窗前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绝句》注释

  西岭:西岭雪山。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泊:停泊。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绝句》赏析

  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诗歌以一幅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前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鸟儿成双成对,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第三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含”字表明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

  末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用一个“泊”字,有其深意,杜甫多年来飘泊不定,没有着落,虽然他心中始终还有那么一点希冀,但那种希冀,已经大大消减了。“泊”字,正好写出了诗人这种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而“万里”则暗示了目的达到的远难,这与第三句中的“千秋”并列,一从时间上,一从空间上,同写出那种达到目的之难。三国孙权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誉为明主,作者借东吴代指孙权,暗示了杜甫对当朝皇帝的希望。而以“泊”、“万里”、“东吴船”合而为一句,正是为了写出那个“难”字。

  全诗看起来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但诗人的内在情感使其内容一以贯之,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构成一个统一的意境。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

  《绝句》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时间: 2024-08-30 04:06:52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原文及翻译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翻译的相关文章

两牧竖入山文言文翻译 两牧竖入山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牧竖捕狼>的译文:有两个牧童上山,走到狼窝边,(发现)窝里有两只小狼.牧童俩就谋划着各自抓一只狼.两个人各自爬上一棵树,两棵树相距数十步.不一会儿,大狼回来了,进窝发现小狼不见了,感到非常惊慌. 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蹄.耳,让它痛嚎.大狼听到后,抬头看见这样,十分愤怒,跑到树下,狂叫不已,还用爪子抓树皮.这时候另一个牧童在另一棵树上如法炮制,令小狼痛嚎.大狼听见声音,到处张望,发现小狼;于是不顾这边的狼崽,转而奔至另一棵树下,像刚才那样狂叫撕抓. 第一棵树上的牧童又让小狼哀号,大狼又转身扑过去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什么修辞手法 两个黄鹂鸣翠柳全诗翻译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句诗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上句描绘了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的景象,下句描绘了一行白鹭直冲向蓝天的景象,上下句的意思互相映衬,同时勾勒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春景. 两只黄鹂鸣翠柳的出处 两只黄鹂鸣翠柳出自<绝句>,原诗如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的译文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坐在窗前可以

两个黄鹂鸣翠柳全诗翻译 两个黄鹂鸣翠柳全诗翻译是什么

两只黄鹂在空中盘旋鸣叫像是在赞扬春天,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从窗户边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的船只是从东吴万里开来的.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作者: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是诗的名称,并不直接表示诗的内容.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作者一瞬间的感受.诗人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激情,信手把诗人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一时不去拟题,便用诗的格律"绝句"作为题目.这首诗描绘出四个独

两岸柳如眉中的柳和眉的共同点是什么 两岸柳如眉中的柳和眉的共同点

"两岸柳如眉"中的柳和眉的共同点在于,柔软的柳叶跟眉毛一样都是弯弯的.细长且两头尖尖.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柳叶比作女性纤细.弯弯的眉毛,从而衬托出柳叶柔韧.纤细的美丽姿态. 比喻的介绍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也叫做"譬喻"."打比方",指的是一种以与甲事物有相似特征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的方法.比喻有很多种类,比如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倒喻.反喻.缩喻.扩喻.较喻.回喻.曲喻等."两岸柳如眉"这句话运用的是明

望洞庭的第三句是翠还是色 望洞庭原文是翠还是色

<望洞庭>第三句原文是翠,全文为"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 洞庭湖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像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赏析 诗的第一句描写了月光和湖水交融不分,表现出了湖面的开阔廖远,描写的是日暮时分的景象.第二句将湖水比作铜镜,表现出湖面的平静.诗的第三句写的

寒食东来御柳斜的上一句是什么 寒食东来御柳斜的上一句

"寒食东风御柳斜"的上一句是春城无处不飞花."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出自唐代韩翃所作的<寒食>,全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御柳:御苑之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传蜡烛:虽然寒食节禁火,但是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得到燃烛. 这首诗以古时寒食节为题,前两句专写寒食节时,杨花柳絮,漫天飞舞的美好景象.写"花&qu

山房春事其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山房春事其二前两句描绘的景象

<山房春事>其二前两句描绘了黄昏时分梁园满目萧条的景象,残阳斜照中,只有乱鸦聒噪.人群已经散尽,梁园的繁华已逝,只余三两处人家.诗人借景抒发吊古之情,表达物是人非之感. <山房春事>其二的原诗 唐代: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译文: 梁园之中夕阳已西下,只有点点乱飞的乌鸦,放眼望去满目的萧条,零零落落三两户人家. 园中树木你怎能知道,人已散尽失去了繁华,一年一度春风又吹过,依然开着昔日的鲜花. <山房春事>其一的原诗 风恬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诗意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古诗原文

诗意 不知不觉池塘已经长满了春草,园中柳条上的鸣禽也变了种类.换了声音.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出自谢灵运所作的<登池上楼>,此诗抒写诗人久病初起登楼临眺时的所见所感,描写了自然景物的可爱,抒发了自己官场失意的颓丧心情和进退失据的无奈情绪,最终表示了归隐的愿望. <登池上楼>原文 登池上楼 作者:谢灵运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沈.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狥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上元夜两个问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上元夜中两个问句有什么作用

<上元夜>中连用两个问句,不仅将京城的繁花似锦描写了出来,还把令人不得不往的意思表达得灵活传神,使人回味无穷,言有尽而意无穷. <上元夜六首·其一> 唐·崔液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赏析 诗的第一句写出了人们"欢娱苦日短"的感慨,"莫相催"衬托出气氛之热烈,景色之迷人.第二句是说在此太平盛世,应该通宵尽兴."彻明开"既写出了元宵节通宵达旦闹花灯时间和程度,又写出了人们高涨而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