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的译文 诫子书的翻译

  诫子书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诫子书》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注释

  ⑴诫:告诫,劝勉,劝人警惕。

  ⑵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君子:品德高尚的人。行:指操守、品德、品行。

  ⑶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⑷养德:培养品德。

  ⑸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艺文类聚》《太平御览》作“澹(dàn)泊”。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⑹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致,达到。

  ⑺广才:增长才干。

  ⑻成:达成,成就。

  ⑼淫慢:放纵懈怠,过度享乐。《艺文类聚》作“慆(tāo)慢”,漫不经心之意。淫,放纵。慢,懈怠,懒惰。励精:振奋精神,尽心,专心。励,振奋。

  ⑽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一说通“冶”。

  ⑾与:跟随。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⑿日:时间。去:消逝,逝去。

  ⒀遂:最终。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⒁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有“用世”的意思。

  ⒂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⒃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诫子书》赏析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语言清新雅致,说理平易近人,作者运用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使这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在文章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淡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

  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

  《诫子书》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234),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诫子书》作者介绍

  诸葛亮,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称帝后,任为丞相。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主持朝政。后期志在北伐,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有《诸葛亮集》。

时间: 2024-12-09 14:53:41

《诫子书》的译文 诫子书的翻译的相关文章

诫兄子严敦书翻译 诫兄子严敦书全文翻译

<诫兄子严敦书>翻译:马援哥哥的儿子马严.马敦都喜欢讥讽议论,还交往一些轻薄的侠客.马援在交趾前线,写信回家告诫他们说:"我希望你们听说了别人的过失,像听见了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见,但嘴中不可以议论.喜欢议论别人的长短,妄断是非和正统法规,这是我最厌恶的,宁死不希望听到子孙有这样的行径啊. 作品原文: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

诫子书主要内容 诫子书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一.君子的操

戒子书翻译一句一译 戒子书全文译文

1.夫君子之行.有德行修养的君子: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用平静的内心来修养自身,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恬静寡欲就没有办法明确自己的志向,不使自己安静下来就没有办法达到远大目标. 4.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5.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6.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7.年与时驰.年华随时光而飞驰:8.意与日去.

春夜洛城闻笛译文 春夜洛城闻笛全诗翻译

译文:这是从谁家庭院中传的悠扬笛声呢?它融入春风中,传遍整个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又能不生出怀念故乡的愁情?<春夜洛城闻笛>是李白的佳作,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悲切的思乡之情. 原文及翻译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这是从谁家庭院中传的悠扬笛声呢?它融入春风中,传遍整个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又能不生出怀念故乡的愁情? 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

寒窑赋译文 寒窑赋翻译

译文 天气阴晴不定,变幻莫测:人的一生也会面临各种问题,难以预料会有什么灾祸.蜈蚣有很多只脚,可是它的爬行速度却不如没有脚的蛇.家养的鸡也有两只翅膀,却不能像乌鸦那般高飞.好马可以驰骋千里,但是没有人驾驭是不能来回的.每个人都有远大的志向,但是没有机会是无法飞黄腾达的. 人们常说:人生在世,在富贵时,能使自己节制而不挥霍:在贫贱时不要改变自己的意志.孔子的文章写得超过世人,但是却被围困于陈国;文韬武略的姜子牙也曾在渭水垂钓等待机会.孔子的学生颜回虽然早亡,但绝非凶恶的人.盗跖虽然活得长,却不是什

关雎译文及注释 关雎翻译及注释

<关雎>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贤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摘取.贤良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日日夜夜总思念她.绵绵不断的思念,叫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摘取.贤良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去挑选它.贤良美好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关雎>注释 关关:象声词,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 雎鸠(jū jiū):一种水鸟,一般认为就是鱼鹰,传说它

长歌行译文及注释 长歌行翻译和注释

<长歌行>译文 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等待阳光照耀. 春天给大地普施阳光雨露,万物生机盎然欣欣向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老来悲伤也没用了. <长歌行>注释: 1.长歌行:汉乐府曲题.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平调曲. 2.葵:"葵"作为蔬菜名,指中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 3.朝露:清晨的露水.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4.&

相思古诗词王维译文 相思古诗词王维翻译

译文:红豆生长在南国的土地上,每逢春天不知长多少新枝.希望你能尽情地采集它们,因为它最能寄托相思之情. <相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创作的一首借咏物而寄相思的五绝.此诗写相思之情,却全篇不离红豆,正用其相思子之名以关合相思之情. <相思>原文 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相思>注释 1.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江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2."愿君"句:一作"劝君休采撷"

河中石兽译文 河中石兽翻译

译文 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位于河边,寺院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的两座石兽一起陷入水中.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搜寻石兽,最后无法找到,他们就认为石兽顺着河水流到下游去了.他们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地,不见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的人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了这件事后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客观事物的原理.这两座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冲走呢?只不过是因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疏松轻浮,石兽埋没在沙子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顺着河水寻找它们,不是荒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