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岁而能涉的涉意思

七岁而能涉的“涉”意思:趟水过河,从水里走过去,泛指从水上经过。七岁而能涉的意思是:七岁就能趟水过河。

“七岁而能涉”出自苏轼所作的《日喻》,《日喻》是一篇善于用形象比喻的议论文。

  《日喻》原文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槃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樾,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槃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

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浮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浮没矣,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者以经术取士,士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日喻》翻译

  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问看得见的人太阳是什么样子。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这个失明的人敲铜盘听到了它的声音,一天听到钟声,就把发出声音的钟当做了太阳。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失明的人用手摸蜡烛,晓得了它的形状。一天,摸到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就把它当做了太阳。

  太阳和钟、龠的差别太大了,但是天生双目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关于太阳的知识。抽象的道理很难被认识,这一点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更加严重,人们不通晓抽象的道理的情况,和生来就不认识太阳的盲人没有什么不同。

  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从用铜盘比喻太阳到把铜钟当做太阳,从把蜡烛当做太阳而到把乐器龠当做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难道还有个完吗?

所以人世上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既然如此,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轼说:“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不学而强求它。”那么什么叫做自然来到呢?

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不使自己处于被动的境地。”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完成他们制造和出售产品的业务。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来使道自然到来。”不是强求它而使它自己到来!

  南方有很多会潜水的人,他们天天都生活在水边,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五岁就能潜入水里了。潜水的人能长时间地潜入水里,哪里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有所领悟才能做到。天天生活在水边,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

  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到了船也会害怕。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会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没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人一样。

  从前以讲究声律的诗赋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学习儒家、墨家还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只知道强求义理,而不是踏踏实实地学。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做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因此,写《日喻》来勉励他。

  《日喻》注释

  1、日喻:关于太阳的比喻。

  2、眇:瞎子。

  3、樾:笛类乐器,比笛短,有七孔三孔等说。

  4、苏子:苏轼自称。

  5、子夏:卜商,字子夏,孔子弟子。

  6、没人:能潜入深水的人。

  7、渤海:唐代郡名,在今山东滨县一代。

  8、或:有的。

  9、扣:敲。

  10、他日:后来有一天。

  11、扪:抚摸。

  12、揣:摸。籥yue:古代的管乐器名。

  13、达:通晓。

  14、巧譬:巧妙的比喻。善导:好的开导。

  15、相:这里作动词用,象。

  16、既:完。

  17、即:就。名:解释。

  18、意:推测。

  19、过:弊病。

  20、卒:终于。

  21、孙武:春秋时齐国军事家。

  22、致:招致。

  23、子夏:孔子弟子,春秋时卫国人。

  24、百工:各行各业的人。

  25、莫之求:“莫求之”的倒装。

  26、没:潜水。

  27、水之道:水性。

  28、溺:淹死。

  29、以声律取士:指唐代和宋代前期以诗赋取士。

  30、杂学:古代称经史以外的学问为杂学。

  31、经术:指儒家经典著作。

  32、求举于礼部:应进士科考试,此事由礼部主持。

  《日喻》赏析

  该文以一个盲人识日的生动事例来作比喻,说明要亲自观察,不要以耳代目,才能获得完整的知识。

写作上用比喻导入正题,指出“道之难见也甚于日”,阐明盲人识日的道理:因辗转“相之”,谬之千里,结果闹出笑话,非常形象地说明缺乏实践经验,无切身感受,只从别人那里转述第二手材料,就不可避免地得出盲目的结论,强调了深入实地调查,获得直接经验的重要性。勉励人们要脚踏实地的求学论道。

  《日喻》创作背景

  《日喻》是1078年(宋神宗元丰元年),苏轼任徐州知州时所作。“日喻”的“喻”,是“比喻”的意思,借用形象生动的事物进行比喻说理,是议论中常见的一种论证方法,《日喻》是一篇议论文,作者善于用形象比喻来逐层推进,引出观点,因之成文。

  《日喻》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时间: 2024-11-05 16:30:31

七岁而能涉的涉意思的相关文章

光生七岁文言文及翻译 先生七岁凛然如成人翻译

"司马光生七岁"出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五>,原文如下:司马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画以为图. 译文 司马光长到七岁时,严肃庄重的样子如同大人,听讲<左氏春秋>,十分喜爱,回去之后让家人讲给他听,马上了解它(指<左氏春秋>)的大意.从此手里不放下书本,甚至不知道饥饿口渴,寒冷炎热. 一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的意思 王戎不取道旁李翻译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的意思是:王戎七岁时,曾经与许多小孩一起游玩."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出自文言文<王戎不取道旁李>,成语"道旁苦李"也出于此."道旁苦李"这个成语指的是路边因为酸苦而无人采摘的李子,常比喻被人所弃.无用的人或事. <王戎不取道旁李> 佚名 [宋代]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quo

司马光生七岁文言文翻译注释 司马光生七岁文言文翻译注释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司马光长到七岁,严肃庄重的像成年人,听到别人讲<左氏春秋>,很喜爱它,回来给家里人讲述,就能懂得书的主要意思.从此对<左氏春秋>爱不释手,甚至达到了不知道饥渴冷暖的地步.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原文: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的意思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的意思

意思: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孩子一起出去玩耍.该句出自南朝刘义庆所作的<世说新语·雅量>中<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文章通过讲述王戎不摘道路旁的李子一事,说明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要认真分析,思考,才不会被事物的表面所蒙蔽. <王戎不取道旁李>原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不取道旁李>翻译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孩子一起出去玩耍

送兄七岁女古诗的注释和意思 送兄作者

注释 1.别路:送别的道路. 2.离亭:驿亭.古时人们常在驿亭举行告别宴会,于此送别.稀:形容树叶稀疏寥落的样子. 3.嗟(jiē):感叹. 4.归:一作"飞". 意思 送别的道路上云雾蒙蒙,驿亭旁的枝叶稀疏寥落.感叹人与那归雁不同,无法一起作伴同行而归. <送兄>原文 送兄 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 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 <送兄>赏析 这首诗通过送别兄长时的场景描写,表达出真挚的同胞亲情. 前两句写别时的场景,借景寓情,以离别的路上见到的云喻兄长四海飘泊,

送兄七岁女古诗的意思 送兄七岁女古诗全文

意思:送别的道路上云雾蒙蒙,驿亭旁的枝叶稀疏寥落.感叹人与那归雁不同,无法一起作伴同行而归. <送兄>是唐代一位佚名七岁女童创作的五言绝句,这首诗通过送别兄长时的场景描写,表达出真挚的同胞亲情. <送兄>原文 送兄 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 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 <送兄>注释 1.别路:送别的道路. 2.离亭:驿亭.古时人们常在驿亭举行告别宴会,于此送别.稀:形容树叶稀疏寥落的样子. 3.嗟(jiē):感叹. 4.归:一作"飞". <送兄&

6岁儿童适合学什么特长 6岁儿童报什么兴趣班

小提琴,学习小提琴的而最佳年龄是在5-6岁,年龄太小的话骨骼的支撑稳定性可能不太够;跆拳道,学习跆拳道的年龄是5-8岁,这个年龄段身体的柔韧性.爆发力及头脑的接受能力都是学习跆拳道的最佳时期;围棋.象棋,最好的时间段是5岁至6岁,这个年龄的孩子一般都能区分棋子的黑和白,棋上的文字,可以遵守简单的规则. 6岁儿童适合学什么特长 小提琴 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其骨骼的支撑稳定性.肌肉及关节的灵活性以及孩子的智力水平和反应能力,都已经基本能够胜任音乐入门阶段的技术训练要求. 跆拳道 学习跆拳道的最佳年龄是

几岁学跆拳道 学跆拳道有什么好处

专家建议7岁左右,这个时期孩子身体的柔韧性.爆发力及头脑的接受能力都是学习跆拳道比较好的时期,孩子在这个时间学习,进步将非常迅速,具体来说,女孩子的最佳学习年龄在六七岁,男孩子在七八岁.另外学跆拳道年龄往上是没有限制的,只要没有禁止运动的疾病,想学都可以学. 孩子学习跆拳道有什么好处? 1.锻炼身体 跆拳道动作中各种踢腿.拉伸以及配合的手臂动作,可以锻炼孩子的肌肉力量,肌腱.韧带.肌肉的弹性也得以提高,从而锻炼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 2.培养自信心 跆拳道演出或实战中能培养随机应变能力,增强自己

儿童节是几岁到几岁过的 儿童节多大年龄可以过

儿童节是0-14周岁的儿童过的节日,根据我国<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儿童节为6月1日,不满14周岁的少年儿童放假一天.国际儿童节定于每年的6月1日.为了悼念1942年6月10日的利迪策惨案和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虐杀和毒害儿童,以及保障儿童权利. 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议,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代表愤怒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分子和各国反动派残杀.毒害儿童的罪行.会议决定以每年的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它是为了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