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案牍之劳形中劳的意思

劳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该句出自周敦颐的《爱莲说》,《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爱莲说》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翻译

  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爱莲说》注释

  1、蕃:多。

  2、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独:只,唯独。

  3、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从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自:(自)从。甚:很,十分,一作“盛”。

  4、予(yú):我。

  5、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6、染:沾染(污秽)。

  7、濯(zhuó):洗涤。

  8、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9、妖:妖艳。美丽而不端庄。

  10、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通:空。直:挺立。

  11、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12、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远:形容词作动词,遥远:空间距离大。益:更,更加。

  13、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

  14、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15、玩:玩弄。

  16、焉:助词。

  17、谓:认为。

  18、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19、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20、噫:感叹词,相当于“啊”。

  21、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下文“莲之爱”、“牡丹之爱”同。

  22、鲜(xiǎn):少。

  23、闻:听说。

  24、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喜爱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25、宜乎众矣:(喜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宜:当,这里与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众:多。

  《爱莲说》赏析

  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爱莲说》写作背景

  北宋嘉祐六年(1061)至治平元年(1064)周敦颐任虔州通判时,已建莲池,并于嘉祐八年五月在此地已挥笔题写《爱莲说》。

  《爱莲说》作者介绍

  周敦颐,字茂叔,晚号濂溪先生,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少时喜爱读书,志趣高远,博学力行,后研究《易经》,在亲友资助下,谋了些小官,不久辞官而去,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创办了濂溪书院,开始设堂讲学。

周敦颐是中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但是他生前官位不高,学术地位也不显赫,在他死后,弟子程颢、程颐成名,他的才识才被认可,经过后来朱熹的推崇,学术地位最终确定,被人称为程朱理学的开山祖。

时间: 2024-12-09 10:00:44

无案牍之劳形中劳的意思的相关文章

无案牍之劳形的劳是什么意思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无案牍之劳形"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陋室铭>.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 <陋室铭>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翻译 山

爱莲说无案牍之劳形的劳是什么意思

劳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该句出自周敦颐的<爱莲说>,<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爱莲说>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

无案牍之劳形是什么意思 无案牍之劳形出处

"无案牍劳形"的意思: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无丝竹乱耳无案牍劳形"出自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 <陋室铭>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长恨春归无觅处中的长恨是什么意思 长恨春归无觅处的后一句

"长恨春归无觅处"的意思是:我常常惋惜春光的逝去,为春光无处寻觅感到惋惜."长恨春归无觅处"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全诗描绘了自然界中的美丽春景,抒发了作者的惜春之情.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唐代]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 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放.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惋惜,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注释 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

无丝竹之乱耳的丝竹是什么意思 无丝竹之乱耳中丝竹的意思

丝竹的意思: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这里指奏乐的声音.整句的意思是: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该句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陋室铭>,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陋室铭>原文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

无丝竹之乱耳的意思是什么 无丝竹之乱耳出处

丝竹的意思: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这里指奏乐的声音.整句的意思是: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该句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陋室铭>,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陋室铭>原文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

无丝竹乱耳无案牍劳形的意思 无丝竹乱耳无案牍劳形出处

"无丝竹乱耳无案牍劳形"的意思: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无丝竹乱耳无案牍劳形"出自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 <陋室铭>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陋室铭主旨句 陋室铭中点明主旨的句子

<陋室铭>的主旨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意思是这虽然是间简陋的小屋,但我品德高尚.德行美好.<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作者通过赞美陋室抒写了自己志行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

陋室铭中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表达了主人的节操 陋室铭中作者从哪些方面表达了主人的节操

<陋室铭>中作者从陋室的环境.陋室主人的交往对象以及陋室主人的活动情趣这三方面来表达主人的节操.陋室虽然简陋却也有着清幽雅致的环境,陋室主人交往的对象也都是雅士,其日常活动远离荣华富贵和功名利禄,富有雅趣,从而表达了陋室主人安贫乐道的节操. <陋室铭>的创作背景 <陋室铭>创作于刘禹锡遭贬为通判的时期.刘禹锡被知县排挤,居住在城南面,而非原本通判应住的三间三厢的房子.诗人没有怨言,但是又被和州知县怒而令诗人迁到更小的住处,诗人仍不计较,最后知县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