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作者 答司马谏议书赏析

作者:王安石。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

  某启: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答司马谏议书》翻译

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虽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

  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实在仰慕到极点。

  《答司马谏议书》注释

  1、司马谏议: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当时任右谏议大夫(负责向皇帝提意见的官)。他是北宋著名史学家,编撰有《资治通鉴》。神宗用王安石行新法,他竭力反对。元丰八年(1085),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主国政。次年为相.废除新法。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

  2、某:自称。启:写信说明事情。

  3、蒙教:承蒙指教。这里指接到来信。

  4、窃:私.私自。这里用作谦词。君实:司马光的字。古人写信称对方的字以示尊敬。游处:同游共处,即同事交往的意思。

  5、操:持,使用。术:方法,主张。

  6、强聒(guō):硬在耳边啰嗦,强作解说。聒:语声嘈杂。

  7、略:简略。上报:给您写。回信:指王安石接到司马光第一封来信后的简答。

  8、重(chóng)念:再三想想。视遇厚:看重的意思,视遇:看待。

  9、反复:指书信往来。卤莽:简慢无礼。

  10、具道:详细说明。所以:原委。

  11、冀(jì):希望。

  12、儒者:这里泛指一般封建士大夫。

  13、名实:名义和实际。尤在名实,一作尤在于名实。

  14、怨谤(bàng):怨恨,指责。

  15、人主:皇帝。这里指宋神宗赵顼。

  16、议法度:讨论、审定国家的法令制度。修:修订。

  17、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员。

  18、举:推行。

  19、辟邪说:驳斥错误的言论。辟,驳斥,排除。

  20、难(nàn):责难。壬(rén)人:佞人,指巧辩谄媚之人。

  21、固:本来。前:预先。

  22、恤(xù):关心。同俗自媚于众:指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

  23、上:皇上。这里指宋神宗赵顼。乃:却。

  24、抗:抵制,斗争。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士大夫”。

  25、汹汹然:吵闹、叫嚷的样子。

  26、盘庚:商朝中期的一个君主。商朝原来建都在黄河以北的奄(今山东曲阜),常有水灾。为了摆脱政治上的困境和自然灾害,盘庚即位后,决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西北)。这一决定曾遭到全国上下的怨恨反对。后来,盘庚发表文告说服了他们,完成了迁都计划。事见《尚书·盘庚》。

  27、胥(xū)怨:全都抱怨。胥:皆。

  28、改其度:改变他原来的计划。

  29、度(duó)义:考虑是否合理。度:考虑,这里用作动词。

  30、是:这里用作动词,意谓认为做得对。

  31、膏泽:施加恩惠.这里用作动词。

  32、一切不事事:什么事都不做。事事,做事。前一“事”字是动词,后一“事”字是名词。

  33、守前所为:墨守前人的作法。

  34、所敢知:愿意领教的。知,领教。

  35、不任(rén)区区向往之至:意谓私心不胜仰慕。这是旧时写信的客套语。不任,不胜,受不住,形容情意的深重。区区,小,这里指自己,自谦词。向往,仰慕。

  《答司马谏议书》赏析

  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

  文章主题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第二部分是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第三部分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紧承上段结尾处怨诽之多早在意料之中的无畏声言,作者对“怨诽”的来历作了一针见血的分析。

  这篇短信笔力精锐,文字经济而富有说服力,语气委婉而严正,既不伤害私人的友谊,也不向反对的意见妥协。作者的修辞和逻辑推理是根据对具体的人、具体的场合,运用了反驳、引导、对比、证明、启发、类推等方法,由近及远、由远及近、层层逼进进行的,它是驳念性政论文的典范之作。

  《答司马谏议书》创作背景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翰林学士范镇认为实行“青苗法”是变富人之多取而少取之,七八月间范纯仁上书皇上,公开指责安石“掊克财利”,御史中丞吕诲上书劾王安石巧诈。第二年,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三封长信——《与(王)介甫书》责难王安石,他还列举实施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等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则写了《答司马谏议书》回复。

  《答司马谏议书》作者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

  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文。

时间: 2024-08-03 18:56:54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作者 答司马谏议书赏析的相关文章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和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 答司马谏议书 某启: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

答秦太虚书翻译初到黄 答秦太虚书原文及翻译

<答秦太虚书>翻译:苏轼启:五月末,我弟弟来,带来了你写给我的信,劳你在信中情意深厚地慰问我.我每天都想写回信致谢,一直拖到今天.现在又收到你通过驿车寄给我的信,让我更加感激和惭愧.最近已进入初寒天气,你的生活.身体好吗?我寄居在这里,大致上还过得去.但我弟弟刚到筠州,就死去一个女儿,我的老奶妈也去世了. 哀悼之情还未消去,又收到家里来的信,信中说我的堂兄太子中舍苏不欺也在九月中旬去世.我在异乡既老又病,看到的都是些凄凉的事物,想到人的生命就这样脆弱!又蒙你(在信中)告诉我,你有段时间病得很重

直书原文及翻译 直书刘知几翻译

<直书>原文 夫人禀五常,士兼百行,邪正有别,曲直不同.若邪曲者,人之所贱,而小人之道也:正直者,人之所贵,而君子之德也.然世多趋邪而弃正,不践君子之迹,而行由小人者,何哉?语曰:"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故宁顺从以保吉,不违忤以受害也.况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其有贼臣逆子,淫乱君主,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言之若是,吁可畏乎! 夫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如董狐之书法不隐,赵盾之为法受屈,彼我无忤,行之不疑,然后能

韩愈马说原文以及翻译是什么 韩愈马说原文和翻译

<马说>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翻译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

与朱元思书原文及翻译 与朱元思书全文

原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tuān)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yīng)成韵.蝉则千转(zhuàn)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lún)世务者,窥(kuī)谷忘反.横柯(kē)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翻译:风和烟都散

与顾章书原文及翻译 与顾章书原文和翻译

<与顾章书>原文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与顾章书>翻译 我刚过去的一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很多峭壁与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

初二文言文与朱元思书原文及翻译 与朱元思书作者

原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翻译 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地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

与朱元思书原文和翻译是什么

原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翻译 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地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

遗黄琼书原文及翻译 遗黄琼书原文及译文

<遗黄琼书> 两汉:李固 闻已度伊洛,近在万岁亭.岂即事有渐,将顺王命乎?盖君子谓:"伯夷隘,柳下惠不恭."故传曰:"不夷不惠,可否之间."盖圣贤居身之所珍也.诚遂欲枕山栖谷,拟迹巢由,斯则可矣;若当辅政济民,今其时也.自生民以来,善政少而乱俗多,必待尧舜之君,此为志士终无时矣. 常闻语曰:"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近鲁阳樊君被征初至,朝廷设坛席,犹待神明.虽无大异,而言行所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