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袍断义典故 管宁割席告诉我们的道理

  三国时期有一对朋友,名叫管宁和华歆,但是二人三观不同,面对黄金和权贵,管宁视若无睹,华歆却无比羡慕,于是管宁将两人同坐的席子从中间割开,说:“你呀,不配再做我的朋友啦!”这个故事也就是后人割袍断义和划地断义的原型。表示两个至交好友或者同胞兄弟划清界限,不再为伍。

  割袍断义出处

  “割袍断义”又称“管宁割席”,出自 "管宁割席"的故事,载于南朝宋国的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德行》。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割袍断义的故事

  三国时期魏国的一个饱学之士管宁和好朋友华歆共园中锄菜,华歆管宁两个,在园中锄菜,菜地里头竟有一块前人埋藏的黄金,黄金就被管宁的锄头翻腾出来了。但是华歆管宁他们平时读书养性,就是要摒出人性中的贪念,所以这时候,管宁见了黄金,就把它当做了砖石土块对待,用锄头一拨就扔到一边了。华歆在后边锄,过了一刻也见了,明知道这东西不该拿,但心里头不忍,还是拿起来看了看才扔掉。这件事说明,华歆的修为和管宁比要差着一截。过了几天,两人正在屋里读书,外头的街上有达官贵人经过,乘着华丽的车马,敲锣打鼓的,很热闹。管宁还是和没听见一样,继续认真读他的书。华歆却坐不住了,跑到门口观看,对这达官的威仪艳羡不已。车马过去之后,华歆回到屋里,管宁却拿了一把刀子,将两人同坐的席子从中间割开,说:“你呀,不配再做我的朋友啦!”这个故事也就是后人割袍断义和划地断义的原型。表示两个至交好友或者同胞兄弟划清界限,不再为伍。

  割袍断义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真正的朋友,应该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奋斗目标上,一起追求、一起进步。如果没有内在精神的默契,只有表面上的亲热,这样的朋友是无法真正沟通和理解的,也就失去了做朋友的意义了。

时间: 2024-08-02 22:18:08

割袍断义典故 管宁割席告诉我们的道理的相关文章

黄粱美梦的典故 黄粱美梦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青年卢生在邯郸店里向一道士诉说自己的贫困.道士得知他的情况后便从行李中取出一个枕头来,卢生就枕着这个枕头躺下,不一会儿就睡过去了,在梦中享尽了荣华富贵.最后,卢生一梦醒来,发现小米饭还没煮熟.现比喻想要实现的好事落得一场空. 黄粱美梦的故事 青年卢生,旅途经过邯郸,住在一家客店里.道人吕洞宾也住在这家客店里,卢生同吕翁谈话之间,连连怨叹自己穷因的境况.吕翁便从行李中取出一个枕头来,对卢生说:"你枕着这个枕头睡,就可以获得荣华富贵."这时,店主人正在煮饭(黄色的小米饭), 离开饭时间尚早

叶公好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寓言故事叶公好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叶公好龙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看事物要懂得去看到它的本质,不能够盲目的去追捧一些事物.叶公好龙这个故事出自由西汉著名学者刘向编撰的<新序>一书,这本书的内容都是一些带有讽刺意味的历史故事合集. 叶公好龙这个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一个叫做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这种动物,于是他的衣带钩和酒器上都刻着龙的图案,就连居住的房子里镂空雕饰也是龙的模样.当叶公如此喜好龙的消息被天上的真龙知道之后,于是真龙就下凡来到叶公的家中. 等叶公看到停留在自己家里那真龙庞大的身躯后,被吓得失魂落魄,恐惧不已.此事一出,大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告诉我们的道理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说明什么道理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只有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这样才能做好的别的事情,任何事情都要从小事做起,不要好高骛远.做大事切莫眼高手低,眼高手低人的通病就是太过自信,而这往往就是自己最致命的弱点.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意思 连一间屋子都不打扫,怎么能够治理天下呢?后引申为琐碎的事情不做好,怎能干好一番大事业?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注释 扫:打扫 何:怎么.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出处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出自<后汉书>.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祖河东太守.蕃年十

争雁文言文翻译 兄弟争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从前有一对兄弟看到天上的飞雁,准备拉长弓射击大雁,一边说:"射下来就煮着吃."他的弟弟争着说:"行动舒缓的雁煮着吃最好,善于飞翔的雁烤着吃最好."争吵起来,而且同到社伯那里去评理.长者建议把雁剖成两半,用一半煮一半烤的吃法解决了他们的争吵.随后兄弟俩再去找天上的飞雁,飞雁早已又高又远地飞走了. <争雁> 出自刘元卿<贤类编>.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舒雁烹宜,翔雁燔宜."

轻诺必寡信是谁的名言 轻诺必寡信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是老子说的,意思是轻易许下的诺言,必然缺乏信用.出自<老子>第六十三章: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轻诺必寡信出处 出自<老子>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译文 以无为的态度而有所作为,以不滋生事端的方式去处理事务,在平淡无味中去体味社会氛围.以处理大事的态度来处理小事,以对待多数的态度来对待少数.用德

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的意思 草书大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意思是:张丞相仔细辨认了很久,也没认出来自己写的是什么字.出自<草书大王>. <草书大王>原文 张丞相素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译文 张丞相喜欢书写草书(草体字),但是很不工整.人们都讥笑他,他却不以为然.一次,他忽然得到佳句,赶忙索要笔墨奋笔疾书,字非常潦草,写了满纸.

守株待兔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守株待兔有什么寓意

守株待兔讲的是一个农民因为遇见一只撞树根死的兔子,而不劳作,整天妄想等待撞死兔子,结果荒废了庄稼.这故事告诉我们要学会勤劳与变通,不要抱有侥幸心理. 守株待兔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据了解,守株待兔讲的是,战国时期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断死了.于是,农民得以饱餐一顿.然而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学会勤劳与变

涸辙之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涸辙之鲋告诉我们的道理

涸辙之鲋告诉我们的道理:远水解不了近渴.对于有困难的人,我们不应该吝啬帮助,不要空口说白话,应该诚心诚意.从实际出发,并且竭尽全力去帮助别人. 涸辙之鲋的故事 庄子家里贫穷,就向监河侯借粮米.而吝啬的监河侯开出了一张空头支票,说等收到租金后,借给庄子三百两金子.庄子愤怒地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讽刺监河侯. 涸辙之鲋的原文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

树和喜鹊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树和喜鹊课文的道理

<树和喜鹊>告诉我们的道理:人需要同伴,需要朋友.如果我们拥有了朋友就可以远离孤单,变得更加快乐.全文描绘了喜鹊和树成为邻居的故事,表现友谊的重要性. <树和喜鹊>的作者 <树和喜鹊>的作者是金波.金波是儿童文学作家,还是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金波从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其主要作品有<我们去看海>.<回声>.<眼睛树>.<感谢往事>. <树和喜鹊>的故事 从前,这里只有一棵树,树上只有一个鸟窝,鸟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