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翻译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原文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翻译:假如有人了解你们, 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出自《论语·先进》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翻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在孔子近旁陪坐。

  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凭这个原因就不敢说话了。你们平日说:‘(别人)不了解我 !’假如有人了解你们, 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遽而不加考虑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中等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加上有军队来攻打它,接下来又有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后,就可以使人有保卫国家的勇气, 而且还懂得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孔子对着他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 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后,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那就得等待君子来推行了。"

  “公西华 ,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愿意在这方面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 天子的时候 ,我愿意穿着礼服, 戴着礼帽,做一个小相。”

  “曾皙,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身来 ,回答说: “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 ?也不过是各自说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回答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名少年,在沂水沐浴后,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 :“我赞同曾皙啊。”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子路呢?”

  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的事吗?”

  “怎么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难道公西华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又能做大相呢?”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注释

  1、侍:侍奉, 本指侍立于尊者之旁 侍坐:此处指执弟子之礼,侍奉老师而坐。

  2、以吾一日长乎尔:以, 因为;长,年长;毋吾以也:吾,作“以 ”的宾语,在否定句 中代词宾语前置;以,同“已”, 是“止”的意思。一说这里的 “以”是动;毋,不要。

  3、居则曰:(你们)平日说。 居,平日,平时。

  4、不吾知:即"不知吾",不了解我。

  5、则:连 词,那么 ,就。

  6、何以:用什么(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7、率尔: 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尔, 相当于 “然”,……的样子。

  8、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 ,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乘:兵车。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

  9、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处;乎:于,在。

  10、加之以师旅:有(别国的)军队来攻打它;加,加在上面;师旅,指军队,此特指侵略的军队。古时两千五百人为一师,五百人为一旅。

  11、因之以饥馑:接连下来(国内) 又有饥荒。因,接续;饥馑,泛指饥荒。

  12、为之:治理这个国家。为,治。

  13、比及: 等到。

  14、且:连词,并且。

  15、哂 (shěn):微笑 ,这里略带讥讽。

  16、如 :连词,表选择,或者。

  17、足:使动用法,使……富足。

  18、能:动词,能做到,胜任。

  19、焉:这里作指示代词兼语气词,指代下文“小相”这种工作。

  20、相:在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

  21、撰:才具,才能。

  22、莫春者,春服既成:莫春:指农历三月;莫,通“暮”;既:副词,已经。

  23、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为成年,束发加冠。

  24、冠者 五六人,童六七人:几个成人 ,几个孩子;五 六,六七, 都是虚数。

  25、喟然:叹息的样子。

  26、与:赞成。

  27、后:动词,后出。

  28、夫子何哂由也:何,为什么。

  29、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要用礼来治理国家,可他说话却不知道谦虚。以:介词。靠, 用;让:礼让,谦逊。

  30、唯求则非邦也与:唯,难道;邦:国家,这是指国家大事;与,同“欤”,疑问语气词。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

  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是一段可读性很强的文章。

  《论语》创作背景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出自《论语》。《论语》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论语》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论语》作者介绍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时间: 2024-11-20 09:01:17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翻译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原文的相关文章

则何以哉翻译 则何以哉意思

意思:那么打算怎么做呢?该句出自<论语·先进>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

居则曰不吾知也翻译 居则曰不吾知也原文

"居则曰不吾知也"翻译:你们平日说:(别人)不了解我! "居则曰不吾知也"出自<论语·先进>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赠孟浩然李白翻译 赠孟浩然古诗原文

翻译:我非常敬重孟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只有在此向您清高的人品致敬了! 作品原文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赏析 <赠孟浩然>是李白写给孟浩然的诗篇,这首五律算是两人友情的见证,此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表达作者的深切敬慕之情. 首联点题

琵琶行原文和翻译注音 琵琶行原文和翻译注音是什么

<琵琶行>的翻译:夜晚在浔阳江头送别友人,秋风吹着枫叶和芦花,发出萧瑟的声音;我和客人下了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想要饮酒,却没有管弦奏乐以助兴;喝酒喝得不痛快,让离别显得更加悲伤;离别时,月亮倒映着江水上,显得苍苍茫茫. <琵琶行>的原文注音 <琵琶行> xún yáng jiāng tóu yè sòng kè,fēng yè dí huā qiū sè sè .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zhǔ rén xià mǎ kè zài chuán, jǔ

赵氏孤儿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赵氏孤儿文言文原文原文及翻译

<赵氏孤儿>原文 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初,赵盾在时,梦见叔带持要而哭,甚悲;已而笑,拊手且歌.盾卜之,兆绝而后好.赵史援占之,曰:"此梦甚恶,非君之身,乃君之子,然亦君之咎.至孙,赵将世益衰."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及至于景公而贾为司寇,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篃告诸将曰:"盾虽不知,犹为贼首.以臣弑君,子孙在朝,何以惩谸?请诛之."韩厥曰:"灵公遇贼,赵盾在外,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今诸君将诛其后,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

赤壁怀古原文及翻译 赤壁怀古的原文及翻译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原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翻译: 滚滚江水不断向东流去,滔滔浪花冲洗尽千年以来的英雄人物. 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江岸边的乱石好像要刺破天空一样,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激起千万堆

孟子四则原文及翻译 孟子四则原文及翻译答案

孟子四则原文: (一)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能冲之,不足以事父母." (二)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已而已矣." (三)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

鹬蚌相争文言文翻译 鹬蚌相争课文原文

<鹬蚌相争>的翻译:赵国将要讨伐燕国,苏代为燕国游说赵文惠王,说道:"今天我来时,渡过易水,看到有个河蚌刚刚打开,在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地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如果你不放了我)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那就会有死蚌了.' 河蚌也对鹬说:"(我怎么能放了你)今天你地嘴不取出来,明天你地嘴不取出来,那就会有死鹬了."两个不肯互相放弃,渔夫看见了,就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时间相持,对两者都没好处.我担心强大地秦国要成为渔夫了

东施效颦原文及翻译 东施效颦的原文及翻译

<东施效颦>的翻译:西施因为心口痛,因而皱着眉头走在村子里,村里的一个丑人看见了西施,觉得她很漂亮,回家后也捂着自己的心口走在村子中.村中的富人见了她,牢牢地关着大门不出去:穷人见了东施,带着妻儿躲开.东施知道皱着眉头会很美,却不知道皱眉头为什么会美. <东施效颦>原文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东施效颦>的道理 <东施效颦>这个故事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