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立木原文及翻译

  《商鞅立木》原文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商鞅立木翻译

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商鞅)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命人)在都城市场南门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头,招募(能)搬到北门的人,给予十金。百姓看到后对此感到奇怪,没有人敢去搬木头。(商鞅)又说:“能搬木头的人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五十金,以此来表明没有欺骗(百姓)。最终颁布了那法令。

  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公孙鞅(商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的路上没有人拾别人丢的东西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充足,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

  《商鞅立木》注释

  商鞅:战国中期政治家。

  令既具: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

  怪:感到奇怪

  金:古代货币单位。

  布:公布,颁布。

  具:准备就绪。

  国都市南门:指城后边市场南门。

  辄:就。

  期年:一整年。

  黥:即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刻字,再涂以墨。

  《商鞅立木》赏析

  本文所记载的事,发生在周显王十年(公元前359年)。秦国在实施新法令之前,立于南门,取信于民。新法实行后,太子犯法,刑其师傅。这两件事说明了信用是国家的重宝,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必定得到民众的信任。

  《商鞅立木》商鞅介绍

  商鞅,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

  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他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他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军事上,他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被秦孝公赐予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史称为商鞅 。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公子虔诬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西南)。尸身被运至咸阳车裂,全家被杀。

时间: 2024-08-29 23:06:37

商鞅立木原文及翻译的相关文章

文言文商鞅立木原文及翻译注释

<商鞅立木>原文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商鞅立木翻译 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商鞅)担心百姓

商鞅立木原文及翻译注释

<商鞅立木>原文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商鞅立木翻译 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商鞅)担心百姓

商鞅立木文言文翻译 商鞅立木文言文

<商鞅立木>的译文: 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好了,但还没有公布,商鞅担心人们不相信自己,于是(命人)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前放置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能把这个木头搬到北门的人,给予十金.百姓对此感到奇怪,没有人敢去搬木头.(商鞅)又说:"能搬木头的人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五十金,以此来表明不会欺骗(百姓).最终颁布了法令. 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商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反."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

商鞅立木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商鞅变法的条令在还没有公布之前就已准备就绪,此时商鞅还是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命人在都城市场南门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头,招募能能将其搬到北门的人,并给予黄金十两.百姓看到这个招募后对此感到奇怪,但依旧没有人敢去搬木头.于是商鞅改了招募:能搬木头的人赏五十金.终于,有一个人动心搬了木头,商鞅履行承诺给了他五十金,以此来表明没有欺骗百姓.法令也终于颁布. 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商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反."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

商鞅立木告诉我们的道理 商鞅立木取信的道理

商鞅"立木为信"的故事告诉我们诚信的重要性.在社会生活中,诚信是衡量一个人品格好坏的标准,一个诚信的人会赢得众人的信赖.做人就要言出重如泰山,不轻易改变,否则就会失去他人对自己的信任. 立木为信的典故 战国七雄中,秦国在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但自从秦孝公即位后,他重用卫国人商鞅变法强国,使秦国一跃成为七国之中最强者. 商鞅在变法前,深知推行新法的困难,为了让老百姓相信自己,他想出了一条妙计.他命人在京城南门立了一根三米长的木杆,发布公告,谁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就赏

商鞅治秦的文言文翻译 商鞅治秦原文

翻译 商鞅逃出魏国进入秦国,秦孝公让他当丞相,并把商地分封给他,号称商君.商君治理秦国,法令一到就要执行,而且公平无私.处罚时,不回避有权势的人:论功行赏时,不偏向自己的亲信.太子犯法,就在他的老师脸上刺字并割掉鼻子.一年之后,没人拾取别人丢在路上的东西,也无人敢(随意)谋取非分的财物.武器装备大大增强,其他国家都害怕(它了).但是对百姓刻薄恩惠少,只是用强硬的办法来使人顺服他罢了. 商鞅治秦原文 公孙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

立木为信主人公是谁 立木为信的主人公

立木为信的主人公是商鞅.商鞅在秦国实行新法令之初,担心新政不被百姓信任;于是他就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并公告众人,谁能扛这根木头到北门去,就赏十两金;百姓们都不信,商鞅将赏金提高到五十两,结果第一个出来尝试的人果真获得了五十两黄金,从此大家都相信新法令的威信. 立木为信的背景 战国时期,秦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愤图强,首先搜罗人才.有一个叫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的卫国人,来到秦国,托秦孝公宠臣景监的引荐,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想

立木为信的主人公是谁 立木为信主人公是哪位

立木为信的主人公是商鞅.商鞅,战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他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被秦孝公赐予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史称为商鞅.立木取信的故事告诉我们:"信"对于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如果执政者无信,民众也对国家失去的信任,那么这个国家最终只能走向灭亡,由此可见一诺千金的重要性. 立木为信的故事内容: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

立木取信的故事 立木取信什么意思

商鞅推出新法令,生怕百姓不信任,放了一根木头在城墙南门,贴出告示说:如有人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百姓们感到此事很古怪,没人敢动手去搬移,直到将赏金提升至五十金时,才有一壮士将信将疑的把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告诉我们:信用是国家的重宝,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必定得到民众的信任. 立木取信什么意思? 立木取信出自于<资治通鉴>,是指商鞅通过利用让百姓搬一块木杆从南门到北门,就给赏银50两黄金的方式取得百姓的信任,最后顺利颁布变法法令的历史典故.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