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揭露的是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原文

  诗中“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揭露的是制度的不合理。因为朝廷征敛重税,每年要交无数的税赋,农民没有存粮,饱受统治阶级的剥削,这都体现了制度的不合理。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出自唐代诗人李绅所作的《悯农二首》其一,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悯农二首》其一原文

  悯农二首·其一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二首》其一翻译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悯农二首》其一注释

  ⑴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这两首诗的排序不同版本有分歧。

  ⑵粟:泛指谷类。

  ⑶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⑷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⑸犹:仍然。

  《悯农二首》其一赏析

  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

  全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悯农二首》创作背景

  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这组诗是李绅为向时任集贤殿校书郎吕温求荐而作,可推定大致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

  《悯农二首》作者介绍

  李绅,字公垂,润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唐宪宗元和元年(806)进士,曾因触怒权贵下狱。唐武宗时为宰相,后出任淮南节度使。与元稹、白居易等人交往密切,在元、白提倡“新乐府”之前,就首创新乐府二十首,今失传,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时间: 2024-12-10 11:39:01

诗中“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揭露的是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原文的相关文章

被闻一多称为诗中的诗诗中的顶峰的诗歌是

被闻一多称为"诗中的诗,诗中的顶峰"的诗歌是<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创作的七言长篇歌行,此诗句每四句一换韵,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因此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春江花月夜>原文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

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诗歌是 被闻一多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诗歌作品

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诗歌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初盛唐之交,高手迭出的文字江湖里.张若虚仅凭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而那轮皎皎孤月也成了中国最闪耀的月亮,慰藉了千古文人骚客. 原文:              春江花月夜             (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春烟在诗中是什么意思 春烟在古诗中的意思是

春烟在诗中是什么意思:春烟指的是水泽和青草中间蒸发的水蒸气像烟雾一样飘荡.这是一幅春天里最美的画面.这句诗出自清朝高鼎的<村居>儿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扩展资料: 古诗赏析: 春景既然如此动人,生活在这如画的春光中的人更是如此,诗的后两句,由景而及人,诗人饶有情致地写了一个群童放风筝的场面.天气实在太好了,连平时爱在外贪玩的

惠崇春江晚景诗中描写的什么是诗人的感觉和想象 惠崇春江晚景写诗人想象的是

<惠崇春江晚景>中写诗人感觉的诗句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写诗人想象的诗句是"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中作者通过自己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使诗情.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赏析 诗的首句描写了竹叶和桃花,二者红绿相映,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格外惹人喜爱.次句的"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与首句中的桃花&quo

不第后赋菊描写了菊花的什么特点 不第后赋菊诗中菊花的特点

<不第后赋菊>描写了菊花在秋天百花凋零之际,依旧旺盛绽放,生命力强,花开时香气浓郁的特点.诗中作者以菊喻志,借物咏怀,通过刻画菊花的形象.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魄. <不第后赋菊> 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译文 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 盛开的菊花香气弥漫整个长安,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赏析 这首诗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所作的咏物诗.诗中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

咏鹅里表示动作的词 咏鹅这首诗中表示鹅的动作的词语有

<咏鹅>这首诗中的动词有:曲.浮.拨.其中,"曲"的意思是:弯曲;"浮"的意思是:漂浮;"拨"的意思是:拨动.全诗语言简练,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描绘了白鹅戏水的神态,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白鹅戏水图". <咏鹅>的原诗 <咏鹅> 唐代: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咏鹅>的翻译 "鹅,鹅,鹅!"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

白居易在遗爱寺一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白居易的遗爱寺写了什么景物

白居易在<遗爱寺>一诗中描写了松柏.石头.溪水.鲜花.小鸟等景物,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清新秀丽.生机勃勃的图画,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遗爱寺> 唐·白居易 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 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 译文 手里玩赏着奇丽的彩石,坐在小溪边观赏:为了赏花,绕着寺庙周围的小路行走. 随时都能够听见鸟儿在婉转啼鸣,泉水叮叮咚咚,缓缓流淌. 赏析 这首写景抒情的短诗,诗人将石.溪.花.鸟.泉等多种自然景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描绘了一幅清新秀丽.生机勃勃的图画,勾勒出遗爱寺令人

望天门山一诗中提到的楚江指的就是什么中下游一带 《望天门山》一诗中提到的楚江指的就是什么中下游一带

望天门山一诗中提到的楚江指的就是长江中下游一带.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望天门山>是公元725年(开元十三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时有感而作的. 这是一首江行写景的七绝诗,题为"望天门山",可见作为描写对象的天门山风光,系诗人舟中放眼而"望"之所得.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之山形水色融为一体. 雄奇壮伟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现.诗人身在船上,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的山东指的是华山以东对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的山东指的是华山以东是对的.王维本太原祁人,后迁居于蒲(今山西永济),蒲州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诗歌,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全诗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