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磅礴的意思 乌蒙磅礴出处

意思是:气势磅礴的乌蒙山脉。“乌蒙磅礴”出自《七律·长征》,完整句为:“乌蒙磅礴走泥丸。”《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七律长征》原文

  七律·长征

  作者: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意思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七律长征》注释

  1、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2、难:艰难险阻。

  3、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4、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5、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6、细浪:作者自释:“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

  7、乌蒙:山名。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

  8、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9、金沙:金沙江,指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市的一段,云南等地也有支流。

  10、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暖:被一些学者指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也有学者说意思为直译后的温暖。)

  11、大渡桥:指四川省西部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12、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13、寒:影射敌人的冷酷与形势的严峻。

  14、岷(mín)山:中国西部大山。位于甘肃省西南、四川省北部。西北-东南走向。西北接西倾山,南与邛崃山相连。包括甘肃南部的迭山,甘肃、四川边境的摩天岭。

  15、尽开颜:红军的长征到达目的地了,他们取得了胜利,所以个个都笑逐颜开。

  《七律长征》赏析

  《七律·长征》仅用56个字,便高度概括了长征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

这首诗的首联是全诗的统领,以直白的语言,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高度概括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给整首诗奠定了轻松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颔联承接“千山”,沿着红军长征的路线,俯瞰五岭和乌蒙山这两个典型的高山峻岭,以点带面地描绘了“腾越五座岭”和“疾跨乌蒙山”两幅“长征图”,这两句写出了红军对山的征服。

  颈联承接“万水”,诗人还是以点带面选择了“巧渡金沙江”和“强渡大渡河”两幅“长征图”。奔腾的金沙江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山山水水都在为红军的胜利纵情欢唱。横跨在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没有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令人望而生寒,这两句写出了红军对水的征服。

  尾联描述了长征最后的历程,那是一幅“喜踏岷山雪”的“长征图”。此联是对首联的回应。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妙。全诗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

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

  《七律长征》创作背景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

《七律长征》作者介绍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生于湖南湘潭韶山一个农民家庭。代表作品有《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沁园春·雪》等,有《毛泽东选集》。

时间: 2024-11-08 20:23:30

乌蒙磅礴的意思 乌蒙磅礴出处的相关文章

七律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的教案

七律长征教案一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中较难理解的'词语. 长征: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

七律长征中磅礴的意思 七律长征中的磅礴什么意思

<七律·长征>中的"磅礴"意思:广大无边,形容气势雄伟广大.这首诗是作者在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所作,这首诗将红军战士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现了出来.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

乌蒙大草原海拔 乌蒙大草原海拔多少

乌蒙大草原的平均海拔为2500米,最高海拔2857米,最低740米.乌蒙大草原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乌蒙镇与坪地彝族乡境内,景区总面积178平方千米.乌蒙大草原景区是贵州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山草场,最高点牛棚梁子2857米,为贵州次高峰,最低点万家口740米,落差2100多米. 乌蒙大草原主要景观 乌蒙大草原景区有10万亩草场.4万亩矮脚杜鹃,还有长海子.云海佛光.悬崖峭壁.吴王扎营山.管家老岩.银厂口子以及彝族风情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乌蒙大草原的由来传说 乌蒙大草原的形成有一个美丽动

观海听涛的出处与含义是什么意思 观海听涛的意思是啥

观海听涛的出处,是出自于奥巴马上任不久的一次访华,袁伟将军为奥巴马写的书法,袁伟将军介绍说,当时写下"观海听涛"的真正目的是希望奥巴马总统在面临当时不平静的局面有一颗平静的心:"观海听涛",意在希望奥巴马在任期间可以拥有平静的心态,简单,淳朴.成功以后,置身之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扩展资料: 观海听涛的其他含义 观海听涛,如果用作形容词的话,可以有二种解释.一种如果引用在观海同志身上的话:是类似稳坐大局观世界海洋波浪之壮阔,听国际波涛汹勇磅礴之声,总的来说是褒义

造化钟神秀原文 造化钟神秀出处

原文: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古诗出自出自唐代杜甫的<望岳>,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望岳>翻译 五岳之首的泰山的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苍翠的美好山色没有尽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山南山北阴阳分界,晨昏迥然不同.望着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意思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出处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意思: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该句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登鹳雀楼>,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登鹳雀楼>原文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翻译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登鹳雀楼>注释 ⑴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典故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出处

陈蕃字仲举,在他15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和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打扫下房间来迎接客人呢?"陈蕃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怎么能在意一间房子呢?"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无言以对.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出处 意思是:连一间屋子都不打扫,怎么能够治理天下呢?告诉我们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积累,才能做成一番大事业.这句话的原文并非如此,其真正的原文是

士可杀不可辱的典故 士可杀不可辱的出处

士可杀不可辱的出处是<礼记·儒行>,关于它的典故是广州都督裴伷先获罪下狱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裴伷先获罪下狱,唐玄宗不知如何处理,宰相张嘉贞提议打板子,而另一名宰相张说却认为"士可杀不可辱",不应该再加侮辱他. 士可杀不可辱的出处 出处:<礼记·儒行>:"儒者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 译文:" 儒者可以亲近但是不可以威胁,可以接近却不可逼迫,可以杀害而不可侮辱.他们的日常生活不奢侈,饮食不丰美.对他们的过失

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的出处

清明节的来历如下:在春秋时期,晋文公为了逼出隐居深山的介子推,火烧深山,介子推依然不出,最后发现介子推背着母亲死在柳树下.后晋文公将介子推的忌日定为寒食节,百姓不准开火煮食,只能食用冷食. 清明节的来历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在外,臣子介子推割肉煮肉汤喂主公,待重耳成为晋文公,重赏群臣,独忘了介子推.为逼出归隐的介子推,晋文公火烧深山,结果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死于柳树下.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将其忌日定为寒食节,每逢忌日,不许民众开火,只能吃冷食. 清明节的出处 在唐代时,清明节已经和寒食节并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