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事实论据 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事实论据

  事例:1、商汤伐夏桀,夏桀失道寡助,商汤得道多助。商朝的汤讨伐夏朝的桀,夏朝的桀没有道义,没人帮助她,商朝的汤有道义,有很多人帮助他。2、周武王姬发伐商纣,商纣王失道寡助。周武王姬发讨伐商朝的纣时,商朝的纣没有道义,所以没有人帮他,而姬发恰恰相反。3、二战期间,德意日三国失道寡助,中美英等抗战国得道多助。4、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得道多助,国民党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围着攻打它,一定是得到了有利的天气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者却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地去,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于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攻打内外亲戚都背叛(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时间: 2024-11-10 00:28:3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事实论据 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事实论据的相关文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注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赏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翻译 孟子说:"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利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据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据是什么

1.商汤伐夏桀,夏桀失道寡助,商汤得道多助.商朝的汤讨伐夏朝的桀,夏朝的桀没有道义,没人帮助她,商朝的汤有道义,有很多人帮助他.2.周武王姬发伐商纣,商纣王失道寡助.周武王姬发讨伐商朝的纣时,商朝的纣没有道义,所以没有人帮他,而姬发恰恰相反.3.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失道寡助,陈胜和吴广得道多助.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没有道义,没人帮他,陈胜吴广有道义,有很多人帮他们.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请问它的中心思想是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

证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事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事例100字 证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事例50字

1.商汤伐夏桀,夏桀失道寡助,商汤得道多助.商朝的汤讨伐夏朝的桀,夏朝的桀没有道义,没人帮助她,商朝的汤有道义,有很多人帮助他.2.周武王姬发伐商纣,商纣王失道寡助.周武王姬发讨伐商朝的纣时,商朝的纣没有道义,所以没有人帮他,而姬发恰恰相反.3.秦二世失道寡助,陈胜和吴广得道多助.秦二世胡亥没有道义,没人帮他,陈胜吴广有道义,有很多人帮他们. 扩展资料: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文章通过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点论据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

削弱型题目解题技巧 削弱型题目解题技巧是什么

削弱型题目解题技巧:一.仔细阅读题干,弄清楚题目要求削弱的是什么:二.根据题干所给信息分清其论证结构,论点和论据是什么,论点和论据之间的论证关系是怎样的,特别要注意关键词或联结词的把握: 三.分别查看各选项是否能削弱结论,如果能,就分析该选项是通过何种方式削弱的: 四.如果存在多个能够削弱论证的选项,就需要比较各削弱方式之间的削弱程度,选择最符合题意的一项. 削弱型题目的解题方法:论证形式为:论据M→论点N. 削弱论点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 非N:通过举出与论点N相反的例子或者直接否定论点N

得到多助,失道寡助是什么意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全文

意思是: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思是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的比较,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点是什么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的一个著名论断.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第一段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中间两个"不如"相连,表示了递进关系,一个比一个重要.这样提出论点,更显得观点鲜明. 第二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意思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