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建筑特点有:1、城门是平时进出关口的通道,是战时反击敌人的出口,门洞内装有巨大双扇木门,门内侧装有锁环。2、长城作为军事防御工程主要由关隘、城墙、烽火台3部分组成。关隘是长城沿线的重要驻兵据点,大多位于出入长城的咽喉要道,整个关隘构造一般由关口的方形或多边形城墙、城门、城门楼、瓮城组成,有的还有罗城和护城河。
3、城墙是长城的主要工程,特别坚固,内外檐墙多用巨砖、条石等包砌,内填黄土、碎石,高度一般在10米左右,还有上、下城墙的马道和梯道,在城墙的外檐上筑有供了望和射击的垛口,在内檐墙上筑有高约一米的宇墙以防止人马从墙顶跌落。
4、长城结构奇特坚固,长城翻山越岭,穿沙漠、过草原、越绝壁、跨河流,其所经之处地形复杂,所用结构奇特,在古代建筑工程史上可谓一大奇观。
5、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创造了许多种结构方法。有夯土、块石片石、砖石混合等结构;在沙漠中还利用了红柳枝条、芦苇与砂粒层层铺筑的结构,在今甘肃玉门关、阳关和新疆境内还保存了两千多年前西汉时期这种长城的遗迹。
6、使用时间跨度大。长城从产生到成熟的过程是一段悠久的历史。长城的修筑、维护和军事利用伴随了自春秋战国至清上下两千多年,其维护和其他方面的利用更是延续到了现代。根据史籍记载,楚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修筑长城的诸侯国。据史料推断,楚长城的修筑时间应早在前656年以前。根据考古资料来看,齐国产生长城也很早,差不多与楚国长城的产生同步。两国长城均出现在中国春秋时,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两段长城。这一时期正当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由于诸侯兼并,出现了楚、秦、燕、齐、韩、赵、魏等较为强。
7、大的诸侯国家。这些国家经常有利益冲突,为了互相防御,它们在自己的领土上修筑起一道或数道高大的城墙。这些城墙呈线形分布,而不是拱卫城市、周围封闭的状态,往往长达数百千米或上千千米。前4世纪左右,在兼并和反兼并的过程中,诸侯国之间进攻和防御的需求越来越大,城墙的防御逐渐发展完善起来。
8、正是在前4世纪左右,长城也开始成为调整农耕与游牧民族关系和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手段。燕、赵、秦等国和东胡、匈奴等游牧民族相邻。由于农耕经济发展扩张,游牧民族也处于寻求集团化发展的阶段,双方在燕、赵、秦三国的北部边疆地区争抢土地、抢夺牲畜和人口,严重破坏了这些地区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燕、赵、秦三国在变革的基础上,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分别向游牧经济地区发起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在开疆拓土之后,相继在其北方修筑了用来防御游牧民族东胡、匈奴、戎等游牧民族南下或东进的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