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没者岂苟然哉的苟是什么意思 夫没者岂苟然哉的苟意思是什么

  夫没者岂苟然哉的苟是马虎草率的意思。整句的意思为哪里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原文出自苏轼的《日喻》,《日喻》是一篇善于用形象比喻的议论文,为1078年苏轼时任徐州知州所作。

  日喻原文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槃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mén]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樾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pì]善导,亦无以过于槃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浮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浮没矣,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者以经术取士,士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日喻翻译

  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问看得见的人太阳是什么样子。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这个失明的人敲铜盘听到了它的声音,一天听到钟声,就把发出声音的钟当做了太阳。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失明的人用手摸蜡烛,晓得了它的形状。一天,摸到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就把它当做了太阳。

  太阳和钟、龠的差别太大了,但是天生双目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关于太阳的知识。抽象的道理很难被认识,这一点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更加严重,人们不通晓抽象的道理的情况,和生来就不认识太阳的盲人没有什么不同。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从用铜盘比喻太阳到把铜钟当做太阳,从把蜡烛当做太阳而到把乐器龠当做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人世上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如此,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轼说:“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不学而强求它。”那么什么叫做自然来到呢?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不使自己处于被动的境地。”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完成他们制造和出售产品的业务。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来使道自然到来。”不是强求它而使它自己到来!

  南方有很多会潜水的人,他们天天都生活在水边,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五岁就能潜入水里了。潜水的人能长时间地潜入水里,哪里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有所领悟才能做到。天天生活在水边,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到了船也会害怕。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会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没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人一样。

  从前以讲究声律的诗赋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学习儒家、墨家还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只知道强求义理,而不是踏踏实实地学。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做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因此,写《日喻》来勉励他。

  日喻创作背景

  《日喻》是1078年(宋神宗元丰元年),苏轼任徐州知州时所作。“日喻”的“喻”,是“比喻”的意思,借用形象生动的事物进行比喻说理,是议论中常见的一种论证方法,《日喻》是一篇议论文,作者善于用形象比喻来逐层推进,引出观点,因之成文。

  日喻赏析

  文章一开头就叙述故事,这种故事中的人物、时间、地点,都不明确(即使虚拟的也没有),其结构是抽象的,是作为论据的“寓言”。因其描写生动,故而显得具体实在,说服力极强。可以得出,任何知识都来源于感性经验,然而单有感性经验还不够,还得亲自实践,多次探索,方能掌握道;作者运用寓言阐述道理时,夹叙夹议,深入浅出,寓言讲完,道理也就清楚了。而且作者连续运用两个寓言说明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丝丝入扣,环环相接,可称之为“螺旋式”的比喻方式。作者运轻灵之笔娓娓道来,仿佛与人对面而谈,亲切动人,语浅道明,毫无论说文的板滞之弊。且本文还继承了战国议论文的优点,以寓言作为论据,使行文简洁明了,形象生动。

  日喻作者

  日喻作者是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时间: 2024-12-14 13:37:45

夫没者岂苟然哉的苟是什么意思 夫没者岂苟然哉的苟意思是什么的相关文章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翻译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的翻译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翻译: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是五百里呢?该句出自<战国策·魏策四>中的一篇史传文<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章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终于折服秦王,保存国家,完成使命,歌颂了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的本质. <唐雎不辱使命>原文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

赵王岂以一壁之故欺秦邪的翻译 赵王岂以一壁之故欺秦邪的译文

赵王难道会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这句话出自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时为赵国将军的廉颇率领赵军征讨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晋升为上卿,从此他以英勇善战闻名于诸侯各国.蔺相如,赵国人,他是赵国的宦官首领缪贤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的翻译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什么意思

"赵王岂以一壁之故欺秦邪"的翻译:赵(惠文)王怎么会因为(区区)一块璧玉的缘故而去七篇秦国呢?这句话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本篇以廉颇.蔺相如为主,并记述了赵奢父子及李牧的主要事迹.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翻译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翻译其的意思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意思:我也后悔自己跟随他一起从洞中出来了,而不能完全得到这次游玩的乐趣."余亦悔其随之"的"其"是人称代词,意思是:我.自己. 余亦悔其随之的出处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出自<游褒禅山记>,原文节选如下: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

棺椁过度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翻译 棺椁过度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的翻译

棺椁过度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翻译:今后如果棺材做得太高档,就把那人的尸体暴尸示众,并且把那些发丧的人治罪.该句出自<韩非子>中<管仲破厚葬>一文,该文讲述了齐国管仲破除厚葬之风的故事. <管仲破厚葬>原文 齐国好厚葬,布帛尽于衣衾,材木尽于棺椁.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乃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其尸,罪夫当

验货宝确认报告了还没发货还可以退吗 验货宝确认报告了还没发货可以退吗

这个是由闲鱼卖家决定的.闲鱼走验货宝后是否还能退货,由咸鱼卖家决定是否同意,部分卖家会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标注有不退货的字样.但验货宝一般会支持7天无理由退款的,因此也会有部分的咸鱼卖家会同意退货,但可能需要承担一定的运费.

擦发霉的柜子没戴手套粘了霉要紧吗 擦发霉的柜子没戴手套要紧吗

如果没有戴手套的话,很容易引起灰指甲,建议带上手套清理,清理完毕以后记得赶紧洗手.可以用一点84消毒液,把柜子里的霉点擦拭干净,而后找一点生石灰,包好放在柜子的每一层里就可以了.保证以后就基本不会出现柜子发霉的情况.

垃圾没放到该放点位置被稽核了怎么回复 垃圾没放到该放点位置被稽核了怎么说

可以这样回复哦:我已深刻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保证下次不会再犯,时刻警惕着,谢谢您的监督.未按规定投放垃圾发短信说调查处理是没有按照规定的去投放垃圾要接受调查."不按规定投放的行为将面临惩处.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翻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意思

翻译: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该句出自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所创作的一篇史论<五代史伶官传序>,全文紧扣"盛衰"二字,夹叙夹议,史论结合,笔带感慨,语调顿挫多姿,感染力很强,成为历来传诵的佳作. <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 五代史伶官传序 宋·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

岂独伶人也哉翻译 岂独伶人也哉译文

翻译:难道仅仅是伶人的事吗? "岂独伶人也哉"出自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所创作<五代史伶官传序>,此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 <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 五代史伶官传序 宋·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