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狼原文及翻译赏析 蒲松龄狼三则

赏析:描绘了贪婪、凶狠、狡诈的狼的形象。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

狼三则·其一

原文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步亦步,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则稍却;既走,又从之。屠无机,默念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蚤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即竟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之,则死狼也。仰首审视,见口中含肉,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革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可笑矣。

  注释

  货:出售、卖。

  欻(xū):忽然。

  瞰(kàn):窥视。

  既:已经

  诸:相当于“之于”

  蚤(zǎo):通“早”,早晨。

  逡(qūn)徘徊的样子

  仰:抬

  昂:贵重

  直:通“值”,价值。

  缘:沿着

  罹(lí):遭遇(祸患)。

  译文

  一个屠夫卖完了肉回家,天色已经晚了。在这时,突然出现了一匹狼。狼不断地窥视着屠户带着的肉,嘴里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来了,就这样尾随着屠夫跑了好几里路。屠夫感到很害怕,于是就拿着屠刀来比划着给狼看,狼稍稍退了几步,可是等到屠夫转过身来继续朝前走的时候,狼又跟了上来。屠夫没办法了,于是他想,狼想要的是肉,不如把肉挂在树上(这样狼够不着),等明天早上(狼走了)再来取肉。于是屠夫就把肉挂在钩子上,踮起脚(把带肉的钩子)挂在树上,然后把空担子拿给狼看了看。

就这样狼就停下来不再跟着屠夫了。屠夫就(安全地)回家了。第二天拂晓,屠夫前去(昨天挂肉的地方)取肉,远远的就看见树上挂着一个巨大的东西,就好像一个吊死在树上的人,感到非常害怕。(屠夫因为害怕)小心地(在树的四周)徘徊着向树靠近,等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树上悬挂着的)是一条死狼。(屠夫)抬起头来仔细观察发现,狼的嘴里含着肉,挂肉的钩子已经刺穿了狼的上颚,那个情形就好像鱼儿咬住了鱼饵。当时市场上狼皮非常昂贵,(这张狼皮)能值十几两银子,屠夫的生活略微宽裕了。

  就像爬上树去捉鱼一样,狼本来想吃肉,结果遭遇了祸患,真是可笑啊!

  《狼三则》其二

原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三则》其二翻译

  一个屠户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途中有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跟随屠户)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屠户再次扔骨头,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了下来而先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过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而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齐追赶屠户。

  屠户十分害怕,担心前后遭受狼的夹击。他看见田野里有一个大麦场,麦场的主人在麦场里堆积柴草,覆盖成小山一样。于是屠户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刀。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前面。时间长了,(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十分悠闲。屠户突然跳起,用刀劈砍狼的脑袋,又砍了几刀杀死了这只狼。屠户正想离开,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打算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面。

  身体已经进入了大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也杀死了这只狼。他才知道前面的狼是假装睡觉,大概是用这种方法来诱骗敌人。

  狼真狡猾啊,但一会儿两只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狼三则》其二注释

  1、屠:屠户。

  2、晚:夜晚,晚上。

  3、归:回家。

  4、缀(zhuì)行甚远:紧随着走了很远。缀,连接,紧跟。甚,很。

  5、惧:害怕

  6、投以骨:倒装,就是“以骨投之”,意为把骨头扔给狼。以,把。

  7、从:跟从,跟随。

  8、复:又,再。

  9、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10、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并,一起。驱,追随、追赶。如故,跟原来一样。

  11、窘(jiǒng):困窘,处境危急,困迫为难。

  12、恐:恐惧,担心。

  13、受其敌:遭受它们的攻击。敌,攻击。

  14、顾:看,视。这里指往旁边看。

  15、积薪:堆积的柴草。积,堆积。薪,柴草。

  16、苫(shàn)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一样。苫蔽,覆盖、遮盖。

  17、乃:于是,就。

  18、弛:解除、卸下。

  19、眈眈(dān dān)相向:(狼)瞪着眼看着(屠户)。眈眈,注视的样子。相:表示偏指一方,指狼瞪屠户,非“相互”。

  20、少(shǎo)时:一会儿

  21、径去:径直离开。径,径直。

  22、犬坐于前: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23、久之:时间长了。

  24、瞑(míng):闭上眼睛。

  25、意暇甚:神情很悠闲。意:这里指神情、态度。暇,悠闲、从容。

  26、暴:突然。

  27、毙:杀死。

  28、隧入:从通道进入。隧:通道,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29、尻(kāo):屁股。

  30、自:从。

  31、股:大腿

  32、假寐(mèi):假装睡觉。寐:睡觉。

  33、盖:承接上文,表示推测,大概,这里有“原来是”的意思。

  34、以:用来,介词。

  35、敌:敌人。

  36、黠(xiá):狡猾。

  37、顷(qǐng)刻:一会儿。

  38、亦:也。

  39、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这里是“能有多少”的意思。哉,语气词,相当于“啊”。

  40、止增笑耳: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赏析

本段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镇定和狼的狡猾贪婪,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一狼径去”,另有图谋;“犬坐于前”(这里的“犬”是名词活用作状语,像狗一样),牵制屠户,更见出狼的狡诈。“目似瞑,意暇甚”,演得逼真,气氛似有所缓和。“暴起”、“刀劈”、“毙之”,屠户不为假象迷惑,抓住时机,当机立断敢于斗争,取得了一半的胜利。到这儿并未让人松口气。“转视积薪后”说明屠户已深刻认识到狼的本性,变得警觉。“一狼洞其中”终将狼的本性暴露无遗,再点狼的狡诈阴险,“乃悟”说明斗争使屠户对狼的奸诈有了深刻认识。

  狼三则·其三

原文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暴,杀狼亦可用也。

  注释

  暮:傍晚。

  为:被。

  伏:躲藏。(也有人说是埋伏,躲藏更符合当时情景)

  去:离开

  可以:可:可以;以:把。

  顾:只是

  计:方法。

  遂:于是就。

  死:杀死。

  盈:满。

  豕:猪。

  如:好像。

  则:就;那么

  股:大腿。

  屈:弯曲。

  负:背。

  方:才。

  乌:哪里,怎么。

  死之:杀死它。

  苫(shān):用草编的席子。

  翻译

  有一个屠户,傍晚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路旁有一间夜里耕作的农民搭建的临时居住的草棚,他就跑进去趴在里面。凶恶的狼从苫房的草帘中伸进一只爪子,于是屠户急忙捉住狼爪,不让它离开。但是没有想到办法可以杀死它,只有一把不满一寸长的小刀,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屠户)用尽全力吹了很长时间,觉得狼不怎么动了,才用绳子把狼腿绑起来。出去一看,只见狼浑身膨胀,就像一头牛。四条腿直挺挺地不能弯曲,张着嘴也无法闭上。屠户就把它背回去了。(如果)不是屠户,谁有这个办法呢?

  这三件事情都发生在屠户身上;那么屠户的残忍,用到杀狼上也是可以的。

《狼三则》创作背景

  蒲松龄出生于书香世家,他早年也曾想借助科举入仕,可惜屡试不第,只能以教书为生。他自幼便对民间的鬼神故事兴致浓厚。据说,蒲松龄曾为了搜集素材,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来喝茶的人可以用一个故事代替茶钱。借助这个方法,蒲松龄搜集了大量离奇的故事,经过整理、加工过后,他都将其收录到了《聊斋志异》中。

  《狼三则》作者介绍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济南府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清代杰出文学家,优秀短篇小说家。

时间: 2024-10-23 22:07:23

蒲松龄狼原文及翻译赏析 蒲松龄狼三则的相关文章

和仲蒙夜坐翻译及赏析 和仲蒙夜坐原文及翻译赏析

<和仲蒙夜坐>翻译:栖鸟惊飞,孤雁哀号,我独自凭几而坐,一洗尘劳.霜威气重,北风呼啸,密云低垂,大雪将到.夜深难眠,茶之功效,大寒之夜,酒有功劳.砚台结冰,灯已燃尽,独对群书,裹紧敝袍.<和仲蒙夜坐>是宋代诗人文同创作的一首诗歌."和",读作hè,是"酬和"的意思. <和仲蒙夜坐>原文 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 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 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 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 <和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翻译及赏析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原文及翻译赏析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翻译:秋蝉声从树梢传来,深巷中的红漆大门前如此冷清,好似主人在闲居之中.他的书房里摆放着书画和几根竹子,竹子自带香气,满眼看去,书籍满架.笑着说话的书童知道礼数,李将军在吟诵,像村野之人一样豪放.这些书籍中将军最爱读英雄传,想要建功立业,又害怕比不上那些英雄.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原文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三峡》原文及翻译赏析 三峡原文和翻译赏析

<三峡>原文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翻译 在七百里的三峡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

咏柳古诗原文及翻译赏析 咏柳古诗原文和翻译赏析

<咏柳>原文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翻译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咏柳>赏析 首句写树,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柳,单单用碧玉来比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

三峡古文原文及翻译赏析 三峡古文的原文及翻译赏析

<三峡>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翻译 在七百里的三峡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全然没有中断的

周亚夫军细柳原文及翻译赏析 周亚夫军细柳原文和翻译赏析

<周亚夫军细柳>原文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 '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

滕王阁序原文及翻译赏析 滕王阁序原文和翻译赏析

<滕王阁序>原文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赏析 论语十二章原文和翻译赏析

<论语十二章>原文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四.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五.子曰

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赏析 河中石兽原文和翻译赏析

<河中石兽>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