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革裹尸还全诗 出塞翻译

  全诗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马革裹尸还”出自徐锡麟所作的《出塞》,该诗中诗人运用很多反映古代将士英勇征战、为国捐躯的典故,以抒发诗人为国效力的豪情壮志,表达了诗人愿为推翻帝制,振兴中华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出塞》翻译

  倡战斗歌应该唱凯旋歌,只有战斗胜利了,踏着凯歌胜利回来,才是最光彩的事。

  我立下誓言,决心冲出玉门关去,把入侵的敌人全部消灭干净。

  爱国的热血好男儿,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

  万一我在战斗中牺牲了,也不必用马皮把我的尸体包裹着回来。

  《出塞》注释

  ①出塞:本是乐府旧题,后人多用此题反映军旅、边塞生活。

  ②军歌:这里有高唱赞歌、慷慨从军的意思。大刀环:战刀柄上有环,环和“还”谐音,所以用它隐喻胜利而还。

  ③胡奴: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这里是清朝统治者的蔑称。玉关:即玉门关。这里借喻山海关,指要把清朝统治者赶出中原。

  ④解:知道,懂得。沙场:战场。

  ⑤何须:何必要。马革裹尸:英勇作战而死,尸体以马革包裹而还。

  《出塞》赏析

  该诗首句起始,即以豪迈的气势将读者带到边塞之上,让读者一起来领略这雄壮的从军的气魄。“应唱”是理直气壮的唱,是充满信心的唱,出征之前就有必胜的把握,一定要战胜敌人,一定要凯旋回乡。诗里没有愁苦,没有悲伤,有的是对前来送行的家人的安慰和鼓励。这种慷慨激昂之情,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次句承接前文,讲此次出征的目的,就在于消灭敌人。以“誓灭”两字表示出征的决心和信心;为此才来到玉门关外。正是为了保卫祖国、为了消灭敌人,才不怕艰苦,不怕牺牲,挺身赴沙场。

  以上两句写出征前和出征后的思想和决心。

  第三句在前句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深化出征战士的思想境界,把他们出征的雄心和壮志上升到为国牺牲的高度。“只解”是说心中所存唯一的念头,排除了其他的种种想法。

古人在对待“死”的问题上,很崇尚为国而死,为朋友而死,为公而死,为义而死,等等,其中尤以为国捐躯被看作无上光荣的事,尤其是战场上为国牺牲,更是高于一切的莫大荣幸。这句诗正好体现了上述内容,强调了“为国”二字。

  末句,总领全诗,从反面讲,为国牺牲、战死沙场,既然是人生最大的荣幸之事,那么,对于尸体归葬的问题,就不必考虑了。

徐锡麟把东汉时期马援“马革裹尸”的思想又作了更进一步的发挥,他用了“何须”两个字,认定了只要为国牺牲不问其它;至于尸体归葬故土的问题,并不重要,所以才说“何须……还!”

  《出塞》创作背景

  1905年,清王朝在各省扩练新军,以加强反革命的武装力量,作者决定“捐官”去日本学陆军,以便掌握军队。出发前夕,作者到奉天、吉林等地,察看形势,面对沙俄与日本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东北的角逐,无限感慨,于是创作出《出塞》。

  《出塞》作者介绍

  徐锡麟,字伯荪,号光汉子,浙江绍兴人。1901年任绍兴府学堂经学兼算学教习,后任副监督。1903年应乡试,名列副榜。旋赴日本考察。1904年回国,参与创办热诚学堂,提倡军国民教育;同年到上海访问蔡元培加入光复会,以后成为该会的领导人之一。

1905年在绍兴参与创办大通师范学堂,设体操专修科,培养小学教师,暗中培养反清军事人才。同年冬,赴日本学习陆军。1906年回国,他出钱向清政府捐得了道员,打进清政府内部,在安徽任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堂监督,进行秘密的革命活动。

1907年兼巡警学堂堂长,同年7月他和秋瑾约定7月8日在安徽、浙江两地同时起义,后因风声日紧,恐怕事情泄露,准备7月6日在安庆枪杀巡抚恩铭,率众起义,不幸失败被捕,壮烈牺牲。辑有《徐锡麟集》。

时间: 2024-12-03 04:35:50

马革裹尸还全诗 出塞翻译的相关文章

何须马革裹尸还原文及翻译 何须马革裹尸还翻译

一.何须马革裹尸还原文及翻译 原文: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翻译: 我出使到北方的涿州,在广漠的沙丘上饮酒应酬,看着契丹人轻歌曼舞,周围的一切使人心揪. 边塞的风雨是这样凄凉忧愁,燕地的百姓望着我们热泪长流,禁不住自己的愤慨伤忧,眼泪伴着细雨打湿了我的衣袖. 二.何须马革裹尸还出处 <出塞>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作描写了塞外百姓迎接宋朝使臣的情景,表现了宋朝使臣与塞外百姓的深厚感情和期望国家和平统一的共同心愿.此诗纯用白描手法,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全诗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哪首诗

"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徐锡麟的<出塞>,全诗为"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但"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作者晓年写作的一篇短文,改自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不是一首诗."青山处处埋忠骨"和"何须马革裹尸"出自两个不同的地方."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作者晓年写作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翻译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意思是:将士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 "青山处处埋忠骨"改自"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是刻在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一副对联."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近代徐锡麟所作的<出塞>:"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青山处处理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 青山处处理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翻译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意思是:将士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 "青山处处埋忠骨"改自"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是刻在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一副对联."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近代徐锡麟所作的<出塞>:"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忠骨的意思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忠骨怎么解释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中"忠骨"的意思是忠臣的遗骸.其中,"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作者晓年写作的一篇短文,改自杭州岳王坟前的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忠骨的意思 "青山处处埋忠骨"是根据"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一句改编而来,这是刻在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一副对联.<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作者晓年写作的一篇短文,主要讲了

马革裹尸还出自哪里 马革裹尸出处

"马革裹尸还"出自清代诗人徐锡麟的<出塞>,原句为: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诗的意思是:战士只懂得在战场上为国捐躯,何必需要在战死后,用马革将尸体包裹而还.<出塞>是一首边塞诗,抒发了诗人渴望报效祖国的爱国热情. 出塞 徐锡麟 [清代]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译文 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归来,发誓一定要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 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哪会想将来战死后尸体以马革包裹而还. 赏析 全诗前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马革裹尸是什么意思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是:青山处处都可以埋葬忠诚的尸骨,哪里需要将尸骨用马革包裹,才送还回乡呢.这句话化用自岳飞墓的诗句"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与清代诗人徐锡麟的<出塞>中的诗句"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表现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出处 "青山处处埋忠骨"出自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原文节选如下: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意思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诗意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意思是:战士在外出征阵亡埋在连绵不绝的青山,哪里不是可以埋葬忠勇之士的地方呢?不用一定要返回家乡去埋葬.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明了战士要以四海为家,以祖国的荣誉而去壮烈牺牲,为了国家和荣誉至死不渝,整个身心都交给祖国,至于生死问题,即便是战死在他乡也不妨,可以说是对于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一种伟大志愿.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清代袁枚的<随园诗话>跟清代徐锡麟的<出塞>相改编而成的句子,并不是真正的古诗."

青山处处何须马革裹尸的含义 青山处处埋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青山处处,何须马革裹尸"这句话的含义:青山连绵,何处不是埋葬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为什么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青山处处,何须马革裹尸"的原句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出自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课<青山处处埋忠骨>. <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介绍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主席在得知爱子在抗美援朝战役中光荣牺牲后的抉择,最后毛主席决定把爱子葬在朝鲜,并引用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