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中心思想 桃花源记的中心思想

  桃花源记中心思想: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桃花源记》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翻译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地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桃花源记》赏析

  《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桃花源记》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此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其一个特点,增添了神秘感。语言生动简炼、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

  《桃花源记》创作背景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年),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陶渊明虽远在江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棉被闷死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桃花源记》作者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陶渊明,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29岁到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义熙二年(406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病故。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时间: 2024-09-03 11:16:31

桃花源记中心思想 桃花源记的中心思想的相关文章

桃花源记翻译 桃花源记翻译及原文

<桃花源记>译文 在东晋太元年间,在武陵有个以捕鱼为生的人.有一天,他沿着溪流划船而行,忘记了已经行驶了多远.突然遇见了一片桃花林,(那片桃花林)距离小溪的两岸有几百步的距离,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简单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教案1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步品味,通过想像.描绘.分析.推理的活动,让学生含英咀华,探幽揽胜,着眼于学生想像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分析概括能力.鉴赏能力的训练.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导入新课,作者.作品及背景简介;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情韵;整体感知文意,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概述桃花源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桃花源诗朗读 桃花源的诗朗读

桃花源诗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桃花源诗>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附于<桃花源记>之

小石潭记拼音 小石潭记写出了什么情感

cóng xiǎo qiū xī xíng bǎi èr shí bù , gé huáng zhú , wén shuǐ shēng , rú míng pèi huán , xīn lè zhī . 从 小 丘 西 行 百 二 十 步 , 隔 篁 竹 , 闻 水 声 , 如 鸣 佩 环 , 心 乐 之 . <小石潭记>原文 唐·柳宗元 cóng xiǎo qiū xī xíng bǎi èr shí bù , gé huáng zhú , wén shuǐ shēng , rú míng

守株待兔中心思想概括 守株待兔的中心思想

"守株待兔"的中心思想:做人不能像守株待兔的农民那样不知变通.死守教条,我们应该用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分清偶然性事件和必然性事件的区别,不要用静止的观点看待事物,同时不能怀着不劳而获的心态做事,不然只会如故事里的农民一般一无所获. 守株待兔的故事 在宋国有一个又懒又怕的农民,每天总想遇到的意外之财.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结果有一天,有只奔跑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脖子死掉了.农民偶然得到了这只兔子,从此就放下农具,天天守在树桩旁边,希望能再次不劳而获,捡到一只兔子.然而农

小石潭记主旨 小石潭记的主旨是什么

<小石潭记>的主旨:本文表现了诗人被贬之后孤凄.悲凉的心境.全文描绘了小石潭的幽深寂静的景色,借小石潭凄情.幽静的之景,抒发了诗人内心忧伤抑郁的心情. <小石潭记>的写作特色 <小石潭记>用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全文寓情于景,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小石潭记>全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琐记内容 琐记主要内容

<琐记>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为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全文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突出了作者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琐记>简介 <琐记>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一书中第八篇文章,这篇文章记叙鲁迅为了寻找"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

狼牙山五壮士的中心思想 狼牙山五壮士中心思想主要内容

<狼牙山五壮士>的中心思想:全文刻画了英勇无畏.舍身跳崖的狼牙山五壮士,表达了作者对革命烈士的爱国热情的颂扬与崇敬之情,歌颂了革命烈士身上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 <狼牙山五壮士>的介绍 <狼牙山五壮士>是一篇记叙文,以狼牙山五壮士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为主要任务,描述了抗日战争日期狼牙山五壮士诱敌上山.痛击敌人.英勇跳崖的事迹. <狼牙山五壮士>的文章结构 本文是按照事件发展顺序记叙的,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

西厢记作者 西厢记作者是谁

<西厢记>是元代王实甫创作的元杂剧,故事的灵感来自于唐代元稹的小说<莺莺传>.王实甫塑造的崔莺莺,张生,还有红娘都是在原来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润色与加工,尤其是红娘,由于她成功撮合了崔莺莺与张生这一对,红娘也渐渐的成了如今媒人的代名词. <西厢记>主要刻画了书生张生与宰相千金崔莺莺的浪漫爱情故事,他们两人在崔莺莺婢女红娘的帮助下,最终成功走到一起,成就了一段爱情佳话. 该剧具有很浓的反封建礼教的色彩,作者写青年人对爱情的渴望,写情与欲的不可遏制与正当合理,写青年人自身的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