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董大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别董大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的思想感情

  别董大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出作者豪迈豁达的胸襟。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别董大共两首,是唐代诗人高适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是诗人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第一首诗勾勒了送别时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当时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既表露出作者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出诗人豪迈豁达的胸襟;第二首诗写老朋友相逢连买酒的钱都没有,自是穷困不堪,但诗人没有因此沮丧、沉沦,而是想到要奋翮高飞,其慷慨豪放之气自不可掩。

  别董大原文

  其一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其二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⑸。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别董大翻译

  其一

  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

  其二

  就像鸟儿六翮飘摇自伤自怜,离开京城已经十多年。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钱。

  别董大创作背景

  这两首送别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六载(公元747年),送别的对象董大的身份尚无法确定。敦煌写本《唐诗选》残卷题为《别董令望》,此董令望不可考。有学者认为,董大就是当时著名的琴师董庭兰。天宝六年春,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天宝六年冬,高适与董庭兰会于睢阳(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写了《别董大二首》。

  别董大赏析

  第一首诗,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胸襟开阔,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情境相媲美。

  第二首诗,“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两句点明诗人十多年前离开京城,现在正处于浪游中。从“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两句看,他当时也还处于连买酒的钱都没有的“贫贱”境遇之中,自是穷困不堪,但诗人没有因此沮丧、沉沦,而是想到要奋翮高飞,其慷慨豪放之气自不可掩。

  这两首诗是早期不得意时的赠别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但诗人于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给人一种满怀信心和力量的感觉。从诗的内容来看,这两篇作品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

  别董大作者

  别董大作者是高适,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早年仕途失意。后来客游河西,先为哥舒翰书记,后历任任淮南、四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其诗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笔力雄健,气势奔放。边塞诗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侍集》。

时间: 2024-11-08 22:20:20

别董大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别董大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的思想感情的相关文章

《马诗》《石灰吟》《竹石》都是什么诗 《马诗》《石灰吟》《竹石》都是一些什么诗

<马诗>.<石灰吟>.<竹石>都是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第一首通过咏马表现志士的远大抱负以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第二首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最后一首作者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马诗>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诗的前两句通过平沙如雪,新月似钩的描写,展现出一派宁静旷远的场景:后两句想

何处秋风至出自唐代诗人谁的作品 何处秋风至是谁的诗

何处秋风至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风引>.这首诗借景抒情,主要表达的其实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随处存在,风吹树动,萧萧木叶,那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 <秋风引>原文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秋风引>赏析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看,可能脱胎于<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和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登科后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登科后这首诗体现了什么

<登科后>的作者是孟郊,诗中表达了作者春风得意.一朝成名后得意心情,这首诗还使"春风得意"与"走马观花"两个成语更为人们熟知. <登科后> 唐·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译文 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题名,郁结的闷气已如风吹云散,心上真有说不尽的畅快,真想拥抱一下这大自然. 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今日的马蹄格外轻盈,不知不觉中早已把长安的繁荣花朵看完了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出自李白的哪首诗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塞下曲六首·其一>,意思是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这组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二年.此前一年李白初入长安,此时供奉翰林,胸中正怀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全诗为: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译文为: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看不见花草.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

送魏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送魏二属于什么诗

<送魏二>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的惆怅别情.全诗描绘了诗人在江楼上与友人告别的景象,虚实相生,寓情于景,有朦胧之美,抒发了诗人与友人告别时心中的依依惜别之情. <送魏二>的原诗 唐代: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译文: 在橘柚飘香的江楼上醉饮话别,江风把那细雨吹进小舟,顿感丝丝寒凉. 想象你独自远行在潇湘明月下,满怀愁绪在梦里静听猿啼悠长. <送魏二>的赏析 这首诗是首送别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首句"醉别江

菊花唐元稹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菊花唐元稹这首诗的意思

<菊花>这首诗寄托了诗人对菊花的坚贞品格的赞美.全诗描绘了诗人于秋日傍晚赏菊吟诗的画面,表现了诗人闲适舒畅的心情,更寄托了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质的赞美,抒发了诗人的爱菊之情. <菊花> 元稹 [唐代]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译文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再无花可赏. 赏析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写秋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这首诗意思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意思:楚地的老百姓都为屈原感到悲哀,这种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没有停歇.该句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屈原塔>,此诗表达了苏轼身处逆境而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的情感.全诗运用白描.夸张.推理.反衬等多种艺术手法,将屈原持志之高洁与作者的无限景仰之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跃然于纸上. <屈原塔>原文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哪首诗的句子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哪首诗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自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作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的句子.该句的意思是: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远看山有色这首诗写了哪四种景物 远看山有色这首诗写了几种景物

远看山有色这首诗写了的四种景物分别是:山.水.花.鸟,视觉从里往外走,谜全景就出来了.字面理解表现画家的高超技巧,画景如实景,令人赞叹,暗含了春逝之美的凋零和万物自然规律的豁达胸怀".出自王维<画>. 原诗: <画>唐代: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释义: 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奇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扩展资料: 王维的诗把客观的观察和思考到融入全部主观身心的生命感悟,使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