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惑之年指的是哪一年 古代对年龄的代称

  不惑之年指的是40岁。不惑之年是一个汉语成语,一指四十岁的代称,二指形容人到中年(四十岁)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 。出自《论语·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古代对年龄的代称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tiáo)年;男孩8岁——龆(tiáo)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摽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mào dié)之年; 90岁鲐(tái)背之年; 100岁——期颐。

  另外,还有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时间: 2024-11-18 16:58:47

不惑之年指的是哪一年 古代对年龄的代称的相关文章

不惑之年指的是多少岁 不惑之年是多少岁

不惑之年指的是40岁.不惑之年是一个汉语成语,一指四十岁的代称,二指形容人到中年(四十岁)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 .出自<论语·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古代对年龄的代称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tiáo)年;男孩8岁--龆(tiáo)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

不惑之年是多少岁 不惑之年指几岁

不惑之年是四十岁.<论语·为政篇>记载道:"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所以不惑之年指四十岁."四十不惑"是指一个人到了四十岁,就不会因为无知而困惑.因为到了这个年龄段的人,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就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的了. 不惑,是指对于仁义礼有完全的了解,也正因有完全的了解所以不惑.人至不惑之年,已然是见过了各种大风大浪,踏过了各种困难挫折,所以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会深思熟虑,权衡其轻重利弊,

弱冠指的是男子多少岁 古代弱冠指的是男子多少岁

弱冠指的是男子20岁,弱指二十岁的男子身体还没有完全强壮,所以用弱形容,而冠就是指帽子.在中国古代,男子到了二十岁的年纪会在自家的宗庙中举行加冠典礼,意味着该男子已经成年.在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男子要将头发盘成发髻,并戴上帽子. 举行冠礼仪式是非常讲究和慎重的.冠礼进行时,由来宾依次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顶帽子,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质做的缁布冠,表示从此有参政的资格,能担负起社会责任;接着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军帽,表示从此要服兵役以保卫社稷疆土;最后加上红中带黑的素冠,是古代通行的礼帽,表示从此

懵懂少年是指多大 懵懂少年是多大年龄

"懵懂少年"一般指12-16岁这个阶段的少年.懵懂一词并不是传统古文中表示确定年纪的词语,更多的是对一个人的心理年龄的评价.懵懂少年的意思是指年青人涉世未深,对各种事物的看法都不成熟,还没有掌握良好的行为处理方式. 懵懂是一个汉语词语,指头脑不清楚或不能明辨事物,出自<上程丞相元凤书>. 用"懵懂少年"造句有: 1.大家都是不经事的懵懂少年,常常起纷争,却并非真正为难,像一场场的雷阵雨,大家忘了电掣雷鸣,只记取雨后彩虹. 2.纯真年代悄然逝去,懵懂少年慢

儿童是指几岁到几岁 儿童的年龄范围

国际<儿童权利公约>界定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每年的6月1日是国际儿童节.我国对婴儿.幼儿.儿童的年龄划分进行了明确,应以不满一岁的为婴儿,一岁以上不满六岁的为幼儿,六岁以上不满十四岁的为儿童. 儿童时期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对儿童的培养直接影响着儿童以后的生长发育过程.包括知识.思想.价值观.世界观等等在这个时期都是处于一个启蒙的阶段.所以对儿童的培养受到了家长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儿童的培养关乎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花甲之年是多少岁 花甲之年是指多少岁

在古代,对于年龄的称谓非常文雅,弱冠之年指的是20岁,不惑之年指四十岁,那么花甲之年又是指多少岁呢? 古代没有日历的时候,就以10天干和12地支来计算历法.天干和地支两两组合,轮完一次正好是六十年.其中,天干中排在最先的是"甲",地支中排第一的是"子",以"甲子"为第一个单位,所以也称为一个甲子.又因为干和支之间是相互错杂的,所以也称为花甲.六十年一个甲子轮回,所以后来花甲也成了六十岁的代称. 还有说法认为人的指甲根部有一道道白色的痕迹,等到了六

指南针为什么指北 指南针不指南的原因

指南针指向北方,是因为地球的北极是磁极的S极,而地球的南极是磁极的N极,把指针指向南方的叫做南极(S极),指向北的叫做北极(N极) .所以,指南针指向S极的时候,方向是指向北方的. 指南针为什么指北 指南针,古代叫司南,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的磁针,磁针在天然地磁场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转动并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南极指向地理南极(磁场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常用于航海.大地测量.旅行及军事等方面. 物理上指示方向的指南针的发明有三类部件,分别是司南.罗盘和磁针,均属于中国的

湖南古代雅称 古时湖南称为什么

湖南古代雅称有湘楚.潇湘.三湘.湖南一带在古代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这块土地上孕育了灿烂的湘楚文化.据<山海经·中山次十二经>记载:"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到唐代中期,"潇湘"不单指湘水,而是被诗人们衍化为地域名称.自宋以来,人们多以"三湘"代指湖南. 湖南古代雅称 湖南省,简称"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长沙.东临江西,西接重庆.贵州,南毗广东.广西,北连湖北,总面积21

古代总角年龄的意思 古代对儿童年龄的称呼

在古代,总角代表的年龄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古代的儿童会把头发分为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状就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总角之交指的是童年时期就结交的朋友,出自<礼记·内则>. 古代的年龄称谓 汤饼: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 初度:周岁.<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称生日为初度. 生小:幼年.<孔雀东南飞>"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古代儿童将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