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翻译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意思

  翻译: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该句出自《孟子·告子章句上》中 《学问之道,求其放心》一文。《孟子·告子章句上》集中讨论人性问题,是孟子“性善论”思想较为完整的体现。连带的是仁义道德与个人修养的问题。对精神与物质、感性与理性、人性与动物性等问题也有所涉及。

  《学问之道,求其放心》原文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学问之道,求其放心》翻译

  孟子说:“仁是人的本心;义是人的大道。放弃了大道不走, 失去了本心而不知道寻求,真是悲哀啊!有的人,鸡狗丢失了倒晓得去找回来,本心失去了却不晓得去寻求。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

  《学问之道,求其放心》注释

  放:放任,失去。

无:没有。

  《学问之道,求其放心》赏析

  现代人寻找失去的灵魂,这是二十世纪文学、艺术、哲学所津津乐道的时髦主题之一。原来,早在两千多年前,亚圣孟子就已呼声在前,要求我们寻找自己失去的灵魂(本心)——仁爱之心、正义之道了。时过境迁,孟子的呼唤与我们今天文学、艺术、哲学的现代追求还有没有相通之处?他的呼声还能不能响越百代,发聋振聩于当代国人呢?

  《孟子》创作背景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孟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

  《孟子》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邹县东南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孟子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 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时间: 2024-10-17 20:22:41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翻译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意思的相关文章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翻译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翻译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翻译: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该句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师说>.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师说>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家无井而出溉汲的而是什么意思 家无井而出溉汲的而意思是什么

而的意思:于是,就.整句的意思是家里没有水井就外出打水浇田.该句出自<吕氏春秋>中<穿井得一人>一文.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 <穿井得一人>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翻译 《道德经·不争无尤》原文

翻译为: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上:最:若:好像,如同:利:对其有利.该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经·不争无尤>一文,<道德经·不争无尤>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道德经>的第八章. <道德经·不争无尤>原文 老子[先秦]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不争无尤>注释 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上善即最善.这里

日食饮得无衰乎翻译 日食饮得无衰乎意思

翻译: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该句出自<战国策>中<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本文写的就是在强敌压境,赵太后又严历拒谏的危急形势下,触龙因势利导,以柔克刚,用"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说服赵太后,让她的爱子出质于齐,换取救兵,解除国家危难的故事,歌颂了触龙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质和善于做思想工作的才能. <触龙说赵太后>原文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qu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翻译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意思

翻译: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该句出自<虽有嘉肴>,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文章表示出"教"和"学"是息息相关的. <虽有嘉肴>原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意思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翻译

意思: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出自<吕氏春秋·本味>中<伯牙鼓琴>一文,讲诉了伯牙在探亲途中发生的故事.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后被编入<吕氏春秋>一书中. <伯牙鼓琴>原文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

不打无准备的仗方能立于不败之地的意思 不打无准备之仗的出处

"不打无准备的仗,方能立于不败之地"的意思:打仗前做好万全准备,抓住成功的所有前提条件,才不会轻易失败.这句话是民间谚语,强调仗前的准备工作对于战争胜利的重要性. 不打无准备的仗的出处 "不打无准备的仗"的原句是:不打无准备之仗.出自<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原句是: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上有胜利的把握."不打无准备之仗指的是每次作战要有必要的准备,是作战指导思想之一. "不打无准备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的意思是:人不是天生就知道知识和道理,谁能够没有疑惑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出自<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全文阐述了从师求学的道理. 人非生而知之者的出处 "人非生而知之者"出自<师说>,原文节选如下: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画眉深浅入时无全诗谁写给谁的 画眉深入时浅无是哪首诗

全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近试上张籍水部>是作者朱庆馀写给主考官张籍的行卷诗.全诗翻译:洞房里,昨天夜里留着的红烛一夜没熄:新媳妇等待天亮到堂前去拜见公婆.她梳妆打扮完低声问丈夫:我描画的眉毛,颜色深浅是否合宜? <近试上张籍水部>这首诗前两句渲染典型新婚洞房环境并写新娘一丝不苟地梳妆打扮.后两句写新娘不知自己的打扮能否讨得公婆的欢心,担心地问丈夫她所画的眉毛是否合宜. <近试上张籍水部>此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