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鼎中原典故 左传问鼎中原原文

  楚庄王想一统中原,便问当时的统治者周天子:“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他手下的大臣王孙满回答:“这一统中原靠的不是九鼎,而是这天下百姓的信服。”楚庄王听了,明白自己一统中原的时机还未成熟,周天子因此免过一劫。

  问鼎中原出处

  问鼎中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用来比喻有私心,想占据所有,出自《左传》。

  鲁宣公三年(公元前六零六年),楚子(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今河南省洛阳市),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昬德,鼎迁于商,载祀(祀,年也)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音邪)昬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厎(音致)止。成王定鼎于郏鄏(今洛阳市),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问鼎中原译文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熊旅借伐陆浑之戎之机,把楚国大军开至东周的首府洛阳南郊,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于应对的王孙满去慰劳。庄王见了王孙满,劈头就问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与周天子比权量力。王孙满委婉地说:“一个国家的兴亡在德义的有无,不在乎鼎的大小轻重。”庄王见王孙满拿话挡他,就直接说道:“你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国折下戟钩的锋刃,足以铸成九鼎。”面对雄视北方的庄王,善辩的王孙满先绕开庄王的话锋,大谈九鼎制作的年代和传承的经过,最后才说:“周室虽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宝鼎的轻重,还不能过问啊。”庄王不再强求,挥师伐郑,以问郑背叛楚国投靠晋国之罪。“问鼎中原”这个典故,就是这样得来的。

时间: 2024-11-28 23:31:29

问鼎中原典故 左传问鼎中原原文的相关文章

揠苗助长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揠苗助长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寓意

揠苗助长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尊重自然客观事实的发展,不能够急于求成,而只看眼前利益.揠苗助长这个故事出自<四书>之一的<孟子>.作为一个成语,它比喻做事着急得到成果,而做出一些不恰当的行动,反而导致坏的结果. 成语典故 原文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

问鼎中原的主人公是谁 问鼎中原的主人公

问鼎中原的主人公是楚庄王. 故事内容为: 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锋,楚庄王在一次打败了戎族之后,得意洋洋,派兵到周定王的边境阅兵,以彰显楚国的强大.周定王派大臣王孙满到楚国慰问.楚庄王问王孙满九鼎的重量,王孙满用"在德不在鼎"回答了楚庄王.庄王很不服气地说:"你不要依仗九鼎,我楚国有的是铜,我们只要折断戈戟的刃尖,就足够做九鼎了."王孙满说:"当初夏禹因为有德,天下诸侯都拥戴他,才能铸成九鼎以象万物.天子有德,鼎虽小却重得难以转移:天子无德,鼎虽大却

一鸣惊人的典故原文 齐王是如何一鸣惊人的

一鸣惊人成语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一鸣惊人出处 "一鸣惊人"最早的典源为<韩非子·喻老>,其记载:"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有所暗指的话称'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土山),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讲述了楚庄王励精图治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下句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原文

下一句是"吉凶生矣",出自<易经>."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典故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句出自<战国策·齐策三>--<周易·系辞上>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原文为:淳于髡一日而见七人于宣王.王曰:"子来,寡人闻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也.'今子一朝而见七士,则士不亦众乎?"淳于

唇亡齿寒的意思和典故 唇亡齿寒是什么意思

意思:唇没有了,牙齿就会寒冷,比喻双方息息相关,荣辱与共.典故:<左传·僖公五年>中晋献公向虞国借路伐虢,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虞君说,虞虢两国像嘴唇和牙齿之间的关系,唇亡则齿寒,但虞君未听劝告最终也为晋所灭. [成语故事] 晋献公又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着亡国.对晋国不可启发它的野心,对入侵之敌不可漫不经心.一次借路已经是过分,岂能有第二次呢?俗话所说的'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嘴唇丢了牙齿就受凉',那就是说的虞.虢两国的关系.&q

左传中的三不知是指 三不知具体指的什么

左传中的三不知是指始.中.终三阶段三方面都不知道.始,就是事物的起源.开端或创始阶段;中就是事物在发展中间的全部过程情形;终就是事物发展变法的结果. 典故 "三不知"出自<左传>.公元前468年,晋国的荀瑶率兵攻打郑国,齐国为防止晋国坐大,就派大夫陈成子带兵援郑.有个名叫荀寅的部将报告陈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陈成子听了,骂他说:"出发前国君命令我说:'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

庄生晓梦迷蝴蝶用的典故是什么 庄周梦蝶的启发是什么

庄生晓梦迷蝴蝶用的典故是:庄周梦蝶.典出<庄子·齐物论>,在其中,庄子运用浪漫的想象力和美妙的文笔,通过对梦中变化为蝴蝶和梦醒后蝴蝶复化为己的事件的描述与探讨,提出了人不可能确切地区分真实与虚幻和生死物化的观点. 典故原文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 译文:过去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很生动逼真的一只蝴蝶,感到多么愉快和惬意啊!不知道自己原本是庄

关于交友的成语典故文言文 与交友有关的成语典故

关于古人交友的成语典故文言文有<伯牙绝弦>.<管鲍之交>.<刎颈之交>.<莫逆之交>.<管宁割席>.<舍命之交>.<忘年之交>.<高山流水>等. 1.<伯牙绝弦>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谷梁传还是榖梁传 榖梁传原文

<谷梁传>就是<毂梁传>,"榖"字是"谷"字的繁体字,"榖"字是木部的,不是"毂"字,"榖"."谷"两字通用,古代文献多用繁体字,所以<榖梁传>亦是<谷梁传>.此外<谷梁传>还被称作<谷梁春秋>.<春秋谷梁传>,跟<左传>.<公羊传都是解说<春秋>的三传之一. <谷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