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 学在官府是哪个朝代文化教育上的主要特征

  “学在官府”是西周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学在官府”的表现有两个:一是官师合一,二是政教合一。“学在官府”形成的最根本原因在于西周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结构。“学在官府”反映了教育是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平民和奴隶无权享受教育,体现了教育的阶级性。

  西周文化教育制度的特点是:由国家职官师氏、保氏、大司乐、乐师、大胥、小胥、大司徒、乡大夫、乡师、父师、少师等掌握学术,担任各级学校的教师。学校既是施教的场所,又是进行政治活动的场所。

  “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规、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的礼器全部掌握在官府。

  西周时期,官府垄断了学校教育和一切学术文化。那时,只有贵族才有机会接受教育,平民百姓不能进入校门。所以,实际上的“学在官府”是“学在王室”。

时间: 2024-11-08 21:21:17

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 学在官府是哪个朝代文化教育上的主要特征的相关文章

端午节始于中国哪个历史时期 端午节起源于什么时候

端午节始于中国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关于端午节的相关文字记载,"端午"二字最早出现在晋代的<风土记>中.但实际上,端午的习俗却早在这之前就有了,如龙舟竞渡祭祀的习俗早已存在. 端午节始于中国哪个历史时期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

小鹰跟着老鹰学飞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小鹰跟着老鹰学飞的道理

小鹰跟着老鹰学飞告诉我们学无止境的道理.小鹰跟着老鹰学飞,最先飞到了大树的上空,而后飞到了大山的上空,最后飞到了高空上,可发现白云上面还有几只鹰.全文通过小鹰学飞的经历告诉人们,学习没有尽头,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小小的成就.我们要不满于现状,不断进取,才能取得更好的成就. <小鹰学飞>的课文 <小鹰学飞>这篇文章出自教科版第二册课文与苏教版第三册课文,原文如下: 一只小鹰跟着老鹰学飞. 小鹰飞到了大树的上方,它高兴地喊起来:"我已经会飞啦!" 老鹰摇摇头说:&quo

春秋时期的社会特征 春秋时期的社会特征是什么

春秋时期的社会特征:政治上,国家处于分裂时期,长期战争不断,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经济上,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推行,开垦荒地增多.文化上,社会大变革促进了科学文化的繁荣,文化成果丰富,思想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这一时期是奴隶社会逐步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1.经济上: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我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井田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了下来. 2.政治

剪辫子是什么历史时期 剪辫子是什么时候

剪辫子是清朝末期,是由康有为提出的.康有为是中国第一个正式向皇帝奏请断发剪辫的人."剪辫",最早开始于在海外定居的华侨及暂居海外的华人(主要是流亡的革命派.维新派及留学生),前者为与当地社会同风同俗,后者又加有明显的反清色彩.时间始于1895年,至1905年左右蔚然成风. 剪辫运动又称剪发易服,是清末时期的一场遍及全国的群众性的剪辫子运动.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成功后,推翻了满清王朝,成立了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同时实施了除旧布新措施.首由军政府贴出剪辫告示:"自武昌起义推

扁鹊是哪个朝代的人 扁鹊是哪个历史时期

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渤海郡鄚(mào)人.曾居住在中丘蓬莱鹊山九仙洞,师从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修得高超医术. 公元前361年之后,扁鹊行走在诸侯各国,为百姓治病,深得人们敬重.扁鹊在秦国为秦武王治病时,惹来太医李醯(xī)的嫉妒.在他离开秦国时,被李醯派杀手在半路上劫杀身亡.扁鹊善于运用四诊--问闻望切,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一生著有<扁鹊内经><扁鹊外经><难(nàn)经&

剪辫子是什么历史时期 剪辫子是哪个历史时期

剪辫子是清朝末期,是由康有为提出的.康有为是中国第一个正式向皇帝奏请断发剪辫的人. 剪辫运动又称剪发易服,是清末时期的一场遍及全国的群众性的剪辫子运动.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成功后,推翻了满清王朝,成立了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同时实施了除旧布新措施.首由军政府贴出剪辫告示:"自武昌起义推翻清帝,重振汉室,凡我同胞,一律剪去胡辫."当时南昌城内七处城门口,以及督军衙门.府学前.百花洲等十处,皆设有"义务剪辫处",凡来剪"文明"发式或剃光头者,一律

杂交水稻什么时候问世 杂交水稻什么时候问世历史时期

杂交水稻问世时间是1963年,由美国人Henry Beache于印度尼西亚完成的.Henry Beache也被学术界某些人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并由此获得1996年的世界粮食奖.由于Henry Beache的设想和方案存在着某些缺陷,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推广.1973年,以袁隆平为首的科技攻关组完成了三系配套并成功培育杂交水稻,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 先后于2000年.2004年和2011年实现了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和9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标,亩产1000公斤的第四期目标

为学患无疑的下一句和作者 为学患无意的下一句是什么

"为学患无疑"的下一句是"疑则有进",出自<语录下>,作者是陆九渊.陆九渊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世人称他为"存斋先生"和"象山先生",他是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 作者简介 陆九渊因为书斋得名,被称为"存斋先生",也被称之为"象山先生".陆九渊与朱熹齐名,是宋明两代"心学" 的开山之祖,对于"心学"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陆九渊是我国南宋时期最富

匡衡勤学中的逮是什么意思 匡衡勤学而无烛文言文翻译

<匡衡勤学>中的"逮"指:到,及.原句为"邻居有烛而不逮",这句话的意思是:邻居的家里有蜡烛,但烛光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勤学>出自汉朝历史笔记小说<西京杂记>,讲述了匡衡年少时勤苦学习的故事. <匡衡勤学>原文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