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哲理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哲理是指旧的事物会被新的事物替换的自然现象。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夜幕还没有褪完,那清晨的太阳就已经在江上冉冉升起。虽然江南现在还在旧年的冬天,但是江边的杨柳早已被春天染成绿色了,这句诗出自于王湾《次北固山下》。

  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是全诗的主旨。其中“海日”象征着光明,“残夜”象征着黑暗,“江春”象征着新事物,“旧年”象征着旧事物。这些词形成两两对仗,不仅使并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还表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这一联不仅使全篇都笼罩着淡淡的思乡愁绪,还紧承了其他三联。

  在一年晚冬初春时,诗人由楚入吴,途中经过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被江南清丽的山水所吸引,于是有感而发作下此诗。王湾,唐代诗人。在玄宗先天年间中进士及第,被授荥阳县主簿。因参与集部编撰辑工作有功,又被授为洛阳尉。其代表作有《次北固山下》、《奉使登终南山》等。

时间: 2024-11-08 23:26:26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哲理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的相关文章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体现的哲理 物必先腐而后虫这句话出自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是一个汉语成语,指东西总是自身先腐烂,然后虫子才可以寄生.比喻自己先有弱点而后为外物所侵害.体现的哲理是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一位原因. 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出处 出自苏轼的<范增论>,"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意思是:物品必定先腐烂了,然后才能生蛆虫;人必定先有了怀疑之心,然后谗言才得以听入. <范增论>文章指出项羽并非中了陈平的反间计,而是项羽已经对范增产生了怀疑.其原因在于义帝是范增所立,宋义则

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意思 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的哲理

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意思:想要知道山中发生的事情,直接去问这座山中打柴的人就行,因为打柴人需要天天上山砍柴,可以说对山上的一草一木,大小事务应该都有了解. 原文 古今贤文(真理篇)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近水识鱼性,近山识鸟音.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多看事实,少听虚言. 满招损,谦受益.知过必改,闻过则喜.户枢不蠹,流水不腐.从善如流,疾恶如仇.钟不敲不响,话不说不明.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的哲理 直译:想要知道山中的事情,那就去问在这座山中打柴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赏析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蕴含的哲理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创造了一种深邃的意境,寄寓着一个具有简单意义的深刻哲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译文 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骗得前来爬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 好比行走在群山的包围之中,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出现阻拦去路. 赏析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作品,这组诗共有六

不谋一域者不足以谋全局这体现的哲理是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意思

体现的哲理是:整体决定部分.原句应为: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意思 出自<寤言二·迁都建藩议>陈澹然[清]:"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意思是:不能长远地考虑问题的人,眼前的问题他也看不到;不能全面地把握局势的人,在细节上他也处理不好. 告诉我们想做好一件事情,就得方方面面都考虑到:想做好具体一个方面,就得从全局出发. 全局与一域的关系 "一域"要服从"全局","小局&quo

刘禹锡诗千淘万漉虽辛苦的下一句是什么 千淘万漉虽辛苦的哲理

下一句是:吹尽黄沙始到金.出自刘禹锡的<浪淘沙九首>中的其八,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才能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 <浪淘沙·其八> 唐·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译文 不要说谗言如同凶恶的浪涛一样令人恐惧,也不要说被贬之人好像泥沙一样在水底埋沉. 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才能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 赏析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诗人在这两句

赋得古原草送别告诉我们的道理 赋得古原草送别蕴含的哲理

<赋得古原草送别>告诉我们做人应该自强不息,像野草般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作者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赏析 诗的一.二句描写了春草的茂盛,以及春草岁岁循环,生生不息的规律:三.四句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诗的五.六句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诗的最后两句用绵绵不尽的春草表达自己的惜别之情.整篇文章看似写草,实际是借草取喻

登飞来峰后两句的哲理 登飞来峰最后两句蕴含的哲理

<登飞来峰>最后两句的哲理:1.一个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2.我们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眼前的事物所迷惑.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 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 赏析 诗的首句描写了这座山之高,登山之险,次句写目极之辽远.这两句诗告诉人们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第三句中的"不畏&quo

赠刘景文这首诗告诉我们的人生哲理是什么 赠刘景文这首诗是要人们记住什么

<赠刘景文>的人生哲理: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困难是暂时的,总会有过去的时候:做人要乐观向上,不要意志消沉.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 荷花凋谢,就连那擎雨的荷叶也已经枯萎,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之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创作背景 这是首是苏轼在杭州任太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到刘景文的时候,刘景文已经五十八岁了,经苏轼向朝廷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意思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我们不要囿于成见,看待事物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要全面地认识事物.了解事物,只有摆脱主观成见,尝试用不同的视角去观察事物.了解事物,才能对一个事物有较为完整.准确的认识.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全诗 "不识庐山真面目"出自宋代诗人苏轼<题西林壁>,原诗如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