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翻译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的后一句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的后一句是“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对于倒下的石碑,又悲哀古书不存在了,后世错误的传下去而不能说出来,这种事怎么能说得尽呢。

  《游褒禅山记》原文

  宋·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

  褒禅山也被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如今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探究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也就更加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怎么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甫;我的弟弟王安国,字平甫;王安上,字纯甫。

  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时间: 2024-10-19 03:25:08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翻译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的后一句的相关文章

欧阳询观古碑文言文翻译 欧阳询观古碑文言文翻译答案

<欧阳询观古碑>翻译:欧阳询曾经在行走赶路的过程中,看到了一块古碑,这是晋朝时期书法家索靖所书写的.他停下马观察书法,很久之后才离开.他走了几百步又返回来,下了马站立在碑的一旁,到了疲劳的时候,就把皮衣铺开坐下进行观察,于是就住在了古碑旁,多日之后才离开. <欧阳询观古碑>原文 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欧阳询简介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县(今湖南长沙市)人.唐朝大臣.书法家.欧阳纥之子.隋炀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出自哪部作品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出自哪里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出自屈原的<离骚>.屈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而<离骚>就是屈原创作的长篇抒情诗,表现诗人对楚国命运的关心以及强烈的爱国之情. <离骚>的作者 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还是楚国的政治家和中国历史著名的爱国之人,更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屈原开创了楚辞,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离骚>的主要内容 <离骚>描述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翻译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的适的意思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的意思是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选自苏轼的<石钟山记>,是作者在游石钟山后写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记. <石钟山记> 宋·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余乡延溪有石犀牛翻译 余乡延溪有石犀牛的翻译是什么

"余乡延溪有石犀牛"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的家乡延溪有一头石犀牛.这句话出自文言文<犀怪>,选自明代笔记小说<雪涛小说>,作者是明代作家江盈科. <犀怪>的译文 我的家乡有一头石犀牛,它的来历很久远.近年来乡村里的人种植了很多小麦.夜里,小麦几乎被吃光了.牛的主人害怕对方要告自己,就故意说:"早就把牛关起来了,石犀牛像喘气一样流汗流很多,而且嘴巴里还有青草.吃了别人的小麦,就是这样子的吧?"人们都相信他的话,说石犀牛年代久远成妖怪.于

余固笑而不信也翻译 余固笑而不信也现代文翻译

"余固笑而不言也"原文为"余固笑而不言也",出自<石钟山记>,意思是我当然觉得很好笑并不相信.<石钟山记>是苏轼的一篇记游性散文,是作者途径湖州,游览石钟山时所作. <石钟山记>节选 宋·苏轼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

假令仆伏法受诛翻译 假令仆伏法受诛的翻译

"假令仆伏法受诛"的意思是:假如我伏法被诛杀.这句话的下一句是:若九牛亡一毛.整句话的意思是:假使我受到法律制裁而被处死刑,就像九头牛身上失去一根毛一样."假令仆伏法受诛"出自<报任少卿书>,作者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 假令仆伏法受诛的原文 "假令仆伏法受诛"出自<报任少卿书>,原文节选如下: 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

余读书之室文言文翻译 余读书之室的文言文翻译

"余读书之室"出自文言文<鸟说>,原文译文为: 我读书的房间,它的旁边种着一棵桂树.桂树上每天有鸟鸣声,靠近观察它,看见两只鸟在枝干间做鸟巢,距离地不到五六尺的距离,人的手可以碰到它.鸟巢如同杯子一样大,精密完整且牢固,用细草缠结而成.鸟是一雌一雄,小的不能满一捧,毛色明亮而洁净,美好洁白可爱,不知道是什么鸟. 雏鸟将要出壳了,雌鸟用翅膀盖着它,雄鸟去捕食.每次得到食物,就栖息在屋上,不马上下来.房屋的主人戏弄地用手摇它的巢,它们就向下看着鸣叫,轻摇它轻叫,重摇它就大叫,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的翻译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翻译

目前有三种翻译,可以自行选择:1.我读孔子的书,由推理可以知道他的为人.2.我读着孔子的书,便想见他的为人.3.我阅读孔氏的书籍,可以想见到他的为人. 这句话出自司马迁的<孔子世家赞>: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翻译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是什么意思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翻译: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语句出自<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创作的一篇赠序.此篇赠序是宋濂写给他的同乡晚生马君则的.作者赠他这篇文章,是以勉励他勤奋学习,但意思却不直接说出,而是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中引申而出,婉转含蓄,平易亲切,字里行间充满了一个硕德长者对晚生后辈的殷切期望,读来令人感动. 作品原文: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