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断山明竹隐墙全诗赏析

  赏析: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全词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词中所表现的是作者雨后游赏的欢快、闲适心境。词人先写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发自己雨后得新凉的喜悦。

“林断山明竹隐墙”指的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原文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翻译

  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耸立的高山。近处竹林围绕的屋舍边,有长满衰草的小池塘,蝉鸣缭乱。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飞过,塘中红色的荷花散发幽香。

  在乡村的野外,古城墙的近旁,我手拄藜杖慢步徘徊,转瞬已是夕阳。昨夜天公殷殷勤勤地降下一场微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爽心清凉。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注释

  ⑴鹧鸪天:词牌名。

  ⑵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

  ⑶翻空:飞翔在空中。

  ⑷红蕖(qú):荷花。

  ⑸古城:当指黄州古城。

  ⑹杖藜:拄着藜杖。藜:一种草本植物,这里指藜木拐杖。

  ⑺殷勤:劳驾,有劳。

  ⑻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时苏轼谪居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已经三年,政治打击和仕途挫折使他的心情不免时感悲凉,产生了随遇而安的思想。关于这首词的具体写作时间,从词中写翠竹丛生、鸣蝉四起、红蕖照水、雨后天凉等来分析,可知它是写于元丰六年夏末秋初之际。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作者介绍

  苏轼,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长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颖州等。

元丰三年(1080)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还。卒于常州。追谥文忠。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有《东坡七集》《东坡词》等。

时间: 2024-08-30 02:40:48

林断山明竹隐墙全诗赏析的相关文章

清明时节雨纷纷全诗赏析

全诗赏析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文中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表达了作者怀念逝世亲人的的思想感情. "清明时节雨纷纷"出自杜牧所作的<清明>. <清明>原文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细雨斜风作晓寒全诗赏析

细雨斜风作晓寒全诗赏析:此词上片写早春游山时的沿途景观,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以清茶野餐的风味.全词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在色彩清丽而境界开阔的生动画面中,寄寓着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健胜进取的精神. "细雨斜风作晓寒"指的是苏轼所作的<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原文 浣溪沙 作者:苏轼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

梨花风起正清明全诗赏析

梨花风起正清明全诗赏析 这首诗前两句写西湖春景和游春的热闹场面.后两句说日暮人散以后,景色更加幽美,那些爱赶热闹的人既然不知道欣赏,只好让给飞回来的黄莺享受去了.运用侧面描写,反映了清明时节郊游踏青的乐趣.全诗抒发了诗人对清明时节西湖美景.春景的喜爱与赞美,以及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苏堤清明即事原文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苏堤清明即事翻译 春光明媚.和风徐徐的西子湖畔,将近清明,游人如织. 到了傍晚,踏青游湖人们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却万树流

锦瑟全诗赏析 锦瑟全诗的赏析

赏析:作者在诗中追忆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伤感自己不幸的遭遇,寄托了悲慨.愤懑的心情,借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玉生烟等典故,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联想与想象,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以片段意象的组合,创造朦胧的境界,借助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来传达其真挚浓烈而又幽约深曲的情思.全诗词藻华美,含蓄深沉,情真意长,感人至深. <锦瑟>原文 锦瑟 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全诗赏析 李商隐锦瑟翻译及赏析

诗题"锦瑟",但并非咏物,作者在诗中追忆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伤感自己不幸的遭遇,寄托了悲慨.愤懑的心情,大量借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玉生烟等典故,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联想与想象,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创造朦胧的境界,从而借助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来传达其真挚浓烈而又幽约深曲的深思. 原文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翻译 精美的瑟为什么竟有五十根弦,一弦一柱都叫

将进酒赏析 李白的将进酒全诗赏析

赏析:此诗为李白长安放还以后所作,全诗情感饱满,无论喜怒哀乐,其奔涌迸发均如江河流泻,不可遏止,且起伏跌宕,变化剧烈:在手法上多用夸张,且往往以巨额数量词进行修饰,既表现出诗人豪迈洒脱的情怀,又使诗作本身显得笔墨酣畅,抒情有力:在结构上大开大阖,充分体现了李白七言歌行的特色. 作品原文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

钱塘湖春行赏析 钱塘湖春行全诗赏析

<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赞美西湖盛景的一首七律,此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景色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作品原文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赏析 这首诗是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的刺史期间所作,描绘的西湖初春时候的景色,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

三五团圆照满天全诗 三五团圆照满天全诗赏析

全诗: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时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这首诗出自缪氏子所作的<赋新月>,作者采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自己人小志大,准备成就一番经世济民大事业的豪迈气概,表达了自己的远大志向. 作品原文 赋新月 (唐)缪氏子 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 时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 译文:新月如弯弓还没有到半个圆,却分明在天边斜挂着.人们不要小看它只像弯弯的眉毛,等到十五夜,它会团圆完满,光照天下. 赏析 缪氏子,意思是一个姓缪的孩子,唐朝开元(713-74

莫道桑榆晚全诗赏析 莫道桑榆晚的出处

莫道桑榆晚这句诗出自刘禹锡的即事感怀诗<酬乐天咏老见示>,全诗表达了刘禹锡对生死问题的清醒而乐观的认识,说明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用唯物的态度积极对待人生."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二句,深为人们赞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原文及翻译 酬乐天咏老见示 刘禹锡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译文:人谁不顾虑要衰老,老了又有谁来对他表示爱怜?身体渐瘦衣带越来